您的位置: 首页--> 语文--> 电子课本文集(九下) / 电子课本文集(七八九年级)

战国时期:孟子《鱼我所欲也》

【原文】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wù),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bì)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cù)尔而与之,乞人不屑(xiè)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所识穷乏者得(通“德”)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而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译文】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事情,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东西(那就是“不义”)。不仅仅是贤人才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轻蔑地、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 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可是有的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分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 这样的优厚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 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 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却接受了; 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 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注释】
  1. 〔恶(wù)〕讨厌,憎恨。
      恶(wù)
      讨厌,憎恨,与“好(hào )”相对:可~。厌~。好(hào)~。
      恶(è)
      不好:~感。~果。~劣。~名。丑~。
      凶狠:~霸。~棍。险~。凶~。
      犯罪的事,极坏的行为:~贯满盈。
      恶(ě)
      〔~心〕要呕吐的感觉;亦指对人和事的厌恶态度。
      (噁)
      恶(wū)
      古同“乌”,疑问词,哪,何。
      文言叹词,表示惊讶:~,是何言也!
  2. 〔辟〕同“避”,躲避。
      辟(bì )
      君主:复~。
      指君主招来,授予官职:~召。~引。~书。~除(征召推举授官)。~举。
      古同“避”,躲,设法躲开。
      古同“睥”,睥睨。
      辟(pì )
      开发建设:开~。
      驳斥,排除:~邪。~谣。~蠹。
      透彻:精~。透~。鞭~入里。
      法,刑:大~(古代指死刑)。
  3. 〔豆〕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形似高脚盘。
  4. 〔羹(gēng)〕用肉(或肉菜相杂)调和五味做的粥状食物。
  5. 〔蹴(cù)〕踩踏。
  6. 〔不屑〕认为不值得,表示轻视而不肯接受。
      屑(xiè )
      碎末:~子。纸~。
      琐碎:~~。琐~(细微小的事情)。
      认为值得(做):不~。
  7. 〔万钟〕优厚的俸禄。钟,古代的一种量器。
      钟(zhōng)
      金属制成的响器,中空,敲时发声:警~。编~(古代乐器。把一系列铜制的钟挂在木架上组成,用小木槌击奏。各时代形制大小不一,枚数也不同)。~鼎(古铜器总称,上面铭刻文字)。
      计时的器具:~表(钟和表的总称)。座~。~鸣漏尽(晨钟已鸣,夜漏将尽。喻年届迟幕)。
      指某个一定的时间,小时:~头(小时,如“开了一个~~的会”)。
      杯子。
      集中,专一:~情(感情专注)。~爱(特别爱)。~灵毓秀(指美好的自然环境产生优秀的人物)。
  8. 〔辩〕同“辨”,辨别。

作者简介: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子居),与孔子并称“孔孟”,鲁国邹(今山东邹城)人。战国时期儒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
孟子自幼父亲早逝,与母亲相依为命,为了给他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氛围,孟母曾三次搬家,这也成为一时佳话。 学成之后,孟子开始“周游列国”, 终孟子一生,游说诸侯,历齐、梁、宋、滕、鲁诸国,均未能见用。 晚年孟子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在那里传道授业,与弟子们一起, 将自己的思想著书立说,最终成就了《孟子》一书。 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前289年)。
《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 书中记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 《孟子》被南宋朱熹列为“四书”之一(另外三本为《大学》《中庸》《论语》)。 《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现存七篇十四卷。总字数三万五千余字,260章。
本作者其他课文
孟子 简介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八上6)
孟子《富贵不能淫》(八上6)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八上6)
孟子《公孙丑下》
参考资料
孟子简介
古籍《孟子》学习摘要
名家朗诵:《鱼我所欲也》,教你我如何取舍

返回目录(全)   返回目录(九下)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