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语文--> 电子课本文集(八上) / 电子课本文集(七八九年级)

战国时期:孟子《公孙丑下》

【原文】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
孟子说:“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利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内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所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利,但是不能取胜的原因,是有利作战的天气时利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坚固锋利,粮食供给不是不充足,守城一方弃城而逃的原因,是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实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能实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支持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帮助支持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凭借天下人都会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连内外亲属都背叛他的寡助之君。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够胜利。”

作者简介: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山东邹城人,汉族。生于周烈王四年,死于周赧王二十六年。父名激,母邹氏。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邹国。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对孟子管束甚严,“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 孟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是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并称为“孔孟”。孟子师承孔伋(字子思,孔子之孙。一般来说是师承自孔伋的学生),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孟子》主要作者还是孟子自己,而且是在孟子生前便基本上完成了。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孟子“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今天我们所见的《孟子》七篇,每篇分为上、下两部分,约三万五千字,共分二百六十章。《孟子》七篇分别是: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每篇以开头的三个字或者两个字作为篇目
宋朝元丰六年(1083年),孟子首次被追封为“邹国公”,翌年被批准配享孔庙。元朝至顺元年(1330年),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亚圣”。明景泰二年,孟子嫡派后裔被封为翰林院五经博士,子孙世袭。民国三年,第73代翰林院五经博士孟庆棠被中华民国改封奉祀官。民国二十四年,改称亚圣奉祀官。
本作者其他课文
孟子 简介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八上6)
孟子《富贵不能淫》(八上6)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八上6)
孟子《鱼我所欲也》(九下3)
参考资料
孟子简介
古籍《孟子》学习摘要
【经典诵读】孟子·公孙丑下
《孟子》公孙丑(上、下):原文+译文

返回目录(全)   返回目录(八上)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