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原文】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译文】
 (作者我)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夜里来强征兵。
 老翁越墙逃走,老妇走出来应付差役。
 差役吼得是多么凶狠啊!老妇人是啼哭得多么可怜啊!
 (作者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邺城服役。
 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两个儿子刚刚战死了。
 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
 (老妇我)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的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孙子。
 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改嫁,(他母亲)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
 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让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
 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消失了,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声。
 (人)天亮临走的时候,只同那个老翁告别。(老妇已经被抓去服役了)
 【注释】
 
 〔投〕投宿。 〔一何〕多么。 〔前致词〕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 〔戍(shù)〕防守。 〔附书至〕捎信回来。 〔新〕最近。 〔已〕停止,这里指生命结束。 〔乳下孙〕还在吃奶的孙子。 〔有孙母未去〕(因为)有孙子在,(所以)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 〔完裙〕完整的衣服。裙,这里泛指衣服。 〔老妪(yù)〕老妇。 〔幽咽(yè)〕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 创作背景:
 公元758年,为平息安(安禄山)史(史思明)之乱,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20万围攻安庆绪(安禄山的儿子)所占的邺郡(河南安阳),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逆转,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等退守河阳(河南孟州市),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
 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春,已经四十八岁的杜甫,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他离开洛阳,历经新安、石壕、潼关,夜宿晓行,风尘仆仆,赶往华州任所。所经之处,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这引起诗人感情上的强烈震动。根据目睹的现实,写了一组诗,《石壕吏》是其中的一首。
 
  本作者其他课文 
  杜甫 简介 
  《江南逢李龟年》(七上3) 
  《春望》(八上6) 
  《望岳》(七下5)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下6) 
  《月夜忆舍弟》(九上3) 
  参考资料 
  朗诵/石壕吏 
  古诗词深度解析:石壕吏(原文+译文+赏析+常考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