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语文--> 电子课本文集(八上) / 电子课本文集(七八九年级)

北宋:苏轼(1037—1101)《记承天寺夜游》(八上3)

【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射进来, 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
    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注释】
  1.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赵顼(xū)年号(1078—1085)。
  2. 〔念〕考虑,想到。
  3. 〔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当时也贬官在黄州。
  4. 〔相与〕共同,一起。
  5. 〔中庭〕院子里。
  6.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7. 〔藻、荇(xìng)〕均为水生植物。
  8. 〔盖〕大概是。
  9. 〔但〕只是。
  10. 〔耳〕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创作背景:
    此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作者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被杀。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近乎流放,心情忧郁;但是,他仍然有进取之心,于是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与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
本作者其他课文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八下6)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九上3)
《定风波》(九下3)
《江城子·密州出猎》(九下3)
参考资料:
初中古文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短文二篇》

返回目录(全)   返回目录(八上)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