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译文】
不要去听雨打到林叶的声音,不妨边吟诗长啸,边慢慢渡行。
手拄着竹杖,脚穿着草鞋,走起来比骑马还要轻快。怕什么风吹雨打?披着蓑衣,顶着风雨,漫步在崎岖的人生路途上,这是自己平生经历惯了的。
寒冷的春风吹醒酒意,身上感到一股寒意,山头夕阳西下,给自己送来一点暖意。
回望刚才走过的萧瑟处(偏向于心理精神上), 所谓的风雨都已经无所谓了!
【注释】
- 定风波:词牌名。
- 雨具先去:携带雨具的仆人先离开了。
- 余:我。
- 已而遂晴:一会儿天气就晴了。
- 何妨吟啸且徐行:不妨高声吟唱,悠然自在地慢慢前行。吟啸,高声吟唱。
啸(xiào)
撮口作声,打口哨:~歌(吟咏)。~傲。~聚(互相招呼,聚集成集,如“~~山林”)。呼~。仰天长~。
动物拉长声叫:虎~。猿~。 虎啸猿啼。——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乳虎啸谷。——清·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自然界发出的声音:北风呼~。海~。
飞机或子弹掠过时发出的声音:飞机尖~着冲上蓝天。炮弹呼~而过。
- 竹杖芒鞋轻胜马:手持竹杖,脚穿草鞋,轻便胜过骑马。芒鞋,草鞋。
- 一蓑suō烟雨任平生:有一领蓑衣就足以对付一生的风雨侵袭了。
蓑(suō)
用草或棕毛做成的防雨器:~衣。~笠。
用草覆盖。
-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寒伴随着春风吹来正好醒酒。料峭,形容春天的微寒。
峭(qiào)
山又高又陡:陡~。~壁。峻~。~立。~丽(a.陡峭而多姿;b.文辞遒劲华美)。~拔。
形容严峻:~寒。~急。~劲。~厉。
- 回首向来萧瑟处:回头看刚才经过的遭受风吹雨打而使人感到凄凉的地方。萧瑟,冷落,凄凉。
萧(xiāo )
即“艾蒿”。
冷落,没有生气的样子:~然。~瑟。~索。~飒。~森。~骚。~疏。~条。
〔~~〕①象声词,形容马叫声或风声,如“风~~兮易水寒”;②头发花白稀疏的样子,如“华发~~老遂良,一身萍挂海中央”。
〔~墙〕照壁,喻内部,如“祸起~~”。
姓,如南朝梁有萧统。
瑟(sè)
弦乐器,似琴。长近三米,古有五十根弦,后为二十五根或十六根弦,平放演奏:鼓~。
矜持端庄的样子。
〔~~〕a.形容轻微的声音;b.形容颤抖。
洁净鲜明的样子。
- 也无风雨也无晴:无雨无晴,好像什么都没发生。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 号东坡居士,
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
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 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其词开豪放一派, 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 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为 “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亦善书,
为 “宋四家”之一 ;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1082年)。它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静,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
词人出游遇雨,却不慌不忙,在雨中吟咏长啸,聆听雨韵,思索人生。那“穿林打叶”的风雨,可以不去留意,把它们当作背景音乐;那料峭的春风,最多不过把酒吹醒,让人感到微冷而已。胸怀坦荡,可以包容天地,听任自然。这样,无论是风吹雨打,还是阳光照耀,都能随遇而安。人生何尝不会“栉风沐雨”?只要坚守自己的精神世界,顺境不骄,逆境不惧,就会少些烦恼,多些宁静和快乐。作者以风趣幽默的笔调,写出途中遇雨的所感所思,表现了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本作者其他课文
《记承天寺夜游》(八上3)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八下6)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九上3)
《江城子·密州出猎》(九下3)
参考资料:
苏轼丨《定风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