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长的草里是不去的,因为相传这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
长妈妈曾经讲给我一个故事听:先前,有一个读书人住在古庙里用功,晚间,在院子里纳凉的时候,突然听到有人在叫他。答应着,四面看时,却见一个美女的脸露在墙头上,向他一笑,隐去了。他很高兴;但竟给那走来夜谈的老和尚识破了机关。说他脸上有些妖气,一定遇见“美女蛇”了;这是人首蛇身的怪物,能唤人名,倘一答应,夜间便要来吃这人的肉的。他自然吓得要死,而那老和尚却道无妨,给他一个小盒子,说只要放在枕边,便可高枕而卧。他虽然照样办,却总是睡不着,当然睡不着的。到半夜,果然来了,沙沙沙!门外像是风雨声,他正抖作一团时,却听得豁的一声,一道金光从枕边飞出,外面便什么声音也没有了,那金光也就飞回来,敛在盒子里。后来呢?后来,老和尚说,这是飞蜈蚣,它能吸蛇的脑髓,美女蛇就被它治死了。
结末的教训是:所以倘有陌生的声音叫你的名字,你万不可答应他。
这故事很使我觉得做人之险,夏夜乘凉,往往有些担心,不敢去看墙上,而且极想得到一盒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走到百草园的草丛旁边时,也常常这样想。但直到现在,总还没有得到,但也没有遇见过赤练蛇和美女蛇。叫我名字的陌生声音自然是常有的,然而都不是美女蛇。
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拍雪人(将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
这是闰土的父亲所传授的方法,我却不大能用。明明见它们进去了,拉了绳,跑去一看,却什么都没有,费了半天力,捉住的不过三四只。闰土的父亲是小半天便能捕获几十只,装在叉袋里叫着撞着的。我曾经问他得失的缘由,他只静静地笑道:你太性急,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
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书塾〕就是私塾,旧时家庭、宗族或教师自己设立的教学处所。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吧,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吧,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吧……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匾和鹿行礼。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
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不知从那里听来的,东方朔也很渊博,他认识一种虫,名曰“怪哉”,冤气所化,用酒一浇,就消释了。我很想详细地知道这故事,但阿长是不知道的,因为她毕竟不渊博。现在得到机会了,可以问先生。
“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我上了生书,将要退下来的时候,赶忙问。
“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
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决不至于不知道,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年纪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见过好几回了。
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
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蜡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
“人都到那里去了!”
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
“读书!”
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
“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拗过去,拗过去。
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像习字时候的影写一样。读的书多起来,画的画也多起来;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最成片段的是《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都有一大本。后来,为要钱用,卖给一个有钱的同窗了。他的父亲是开锡箔店的;听说现在自己已经做了店主,而且快要升到绅士的地位了。这东西早已没有了吧。
九月十八日
【注释】
- 〔确凿(záo)〕确实。
凿(záo)
(1) 挖槽或穿孔用的工具,称“凿子”。
(2) 穿孔,挖掘:~孔。~井。~通。
(3) 器物上的孔,是容纳枘(榫头)的。
(4) 明确,真实:~~。证据确~。
- 〔皂zào荚(jiá)树〕也叫“皂角树”,一种乔木,果实(皂荚)像扁豆,长七八寸,捣碎了泡水,可以洗衣服。
荚(jiá)
豆科植物的长形果实,亦指狭长无隔膜的其他草木的果实:豆~。~果。皂~。
- 〔桑椹(shèn)〕桑树的果实。现在多写作“桑葚”。
椹(shèn)
(1) 同“葚”,桑树的果实。
(2) 断倒的树干上长出的菌。
椹(zhēn)
(1) 〔~质〕a.古代斩人时垫在下面的木板;b.射箭用的靶子
(2) 捶砸或切东西时垫在底下的器物:~板。
- 〔长吟〕长声鸣叫。
- 〔轻捷〕轻快敏捷。
- 〔叫天子(云雀)〕一种形状像雀的鸟,飞得很高,叫得很响亮,喜欢捕食小虫。
- 〔油蛉(líng)〕俗名“金钟儿”,也叫“铃虫”,形状像西瓜子,黑褐色,能发出好听的鸣声。
蛉(líng)
(1) 〔白~子〕一种比蚊子小的小飞虫,喜吸人畜血液,能传染黑热病。
(2) 〔螟~〕见“螟”。
- 〔斑蝥(máo)〕一种昆虫,能飞,翅上有黄黑色斑纹。这里是指类似斑蝥的“行夜虫”,俗称“放屁虫”。
蝥(máo)
〔斑~〕昆虫,腿细长,鞘翅上黄黑色斑纹,成虫危害农作物,可入药。
- 〔拍〕拟声词。现在写作“啪”。
- 〔后窍〕这里指斑蝥的肛门。
- 〔何首乌〕多年生蔓草,根粗大,可以用作药物。
- 〔木莲〕一种蔓生的常绿灌木。
- 〔莲房〕莲蓬。
- 〔拥肿〕这里形容何首乌块根的粗大。现在写作“臃肿”。
- 〔覆盆子〕一种落叶灌木,有刺,开淡红色花,果实可食,又可用作药物。
- 〔攒(cuán)〕凑在一块儿。
攒(cuán)
聚,凑集,拼凑:~凑。~集。~钱。~眉。~射(集中射击)。~三聚五(三三五五,聚在一起)。
攒(zǎn)
积聚,积蓄:~钱。积~。
- 〔长(cháng)妈妈〕鲁迅小时候家里的女工,常给鲁迅讲故事。下文的“阿长”也是指她。
- 〔机关〕这里是秘密的意思。
- 〔敛(liǎn)〕收拢。
敛(liǎn)
(1) 收拢,聚集:~钱。~足(收住脚步,不住前进)。~容。~衣(用收集来的碎布制成的衣)。收~。聚~。
(2) 征收:横征暴~。
(3) 收束,约束:~迹。~手(➊缩手,表示不敢恣意妄为;➋拱手,表示恭敬)。~袂(整理衣袖,表示敬服)。~抑。~步。
- 〔人迹罕(hǎn)至〕少有人来。迹,足迹、脚印。罕,稀少。
罕(hǎn)
(1) 稀少:稀~。~见。~俦(很少与之相比的)。~世之宝。人迹~至。
(2) 古代称捕鸟用的长柄小网。
(3) 姓。
- 〔秕(bǐ)谷〕籽粒不饱满的稻谷或谷子。
秕(bǐ)
(1) 子实不饱满:~子(不饱满的子实)。~糠(秕子和糠,喻没有价值的东西)。
(2) 坏,不良:~政(不良的政治措施)。
(3) 同“纰”,纰谬。
- 〔系(jì)〕打结,拴。
系(jì)
结,扣:把鞋带~上。
系(xì )
(1) 有联属关系的:~统。~列。~数。水~。世~。
(2) 高等学校中按学科分的教学单位:中文~。化学~。
(3) 关联:干~。关~。
(4) 联结,栓:~缚。~绊。~马。维~。名誉所~。
(5) 牵挂:~恋。~念。
(6) 是:确~实情。
(7) 把人或东西捆住上提或向下送:从井下把土~上来。
(8) 某些学科中分类的名称:汉藏(zàng)语~。寒武~(地质学名词)。
- 〔张飞鸟〕就是鹡鸰(jílíng),头圆而黑,额纯白,形状有点儿像舞台上张飞的脸谱,所以浙东有的地方叫它“张飞鸟”。
张飞(?—221),三国时蜀汉名将。
鹡(jí )
(1) 〔~鸰〕❶鸟类的一属,最常见的一种身体小,住在水边,捕食小虫。❷喻兄弟。均亦作“脊令”。
(2) (鶺)
- 〔叉袋〕一种装粮食的布袋或者麻袋,袋口有叉角,可以打结。
- 〔书塾〕就是私塾,旧时家庭、宗族或教师自己设立的教学场所。
- 〔罢〕现在写作“吧”。
- 〔无从〕没有门径(做某事)。
- 〔Ade〕德语,意思是“别了”或者“再见”。可读作adei。
- 〔我的先生〕指寿怀鉴(1849—1930),字镜吾,清末秀才。
- 〔扁〕上面题着作为标记或赞扬文字的长方形横牌。现在写作“匾”。
- 〔那里〕现在写作“哪里”。
- 〔东方朔(前154—前93)〕字曼倩,西汉文学家。以知识丰富、说话风趣著称,民间流传有他的很多传说。
朔(shuò )
(1) 农历每月初一:~日。~望(“朔日”和“望日”)。
(2) 始:“皆从其~”。
(3) 北方:~方。~漠(北方沙漠地带)。~气。~土。
倩(qiàn )
(1) 美好:~装。~景。
(2) 请,央求:~人代笔。
- 〔怪哉zāi〕传说中的一种奇怪的虫。据说汉武帝在路上遇见这种虫,不认识是什么,就问东方朔。
东方朔说,这种虫是秦朝冤死在牢狱里的老百姓的化身,是忧愁结成的,放在酒里就会溶解。“怪哉”的意思是“稀奇啊”。
- 〔消释〕溶解。
- 〔上了生书,将要退下来的时候〕(听先生)讲完新课,(我)将要回到座位上的时候。书塾里,老师教新课叫“上生书”。上生书的时候,学生走到老师旁边,站在那里听老师讲,听讲完毕,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去,所以说“退下来”。
- 〔宿儒〕老成博学的读书人。宿,长久从事某事的。
- 〔对课〕即“对对子”,旧时学习词句和准备作诗的一种练习。一般先生出上联,学生对下联。
- 〔言〕指一个字。
- 〔蝉蜕(tuì)〕蝉的幼虫变为成虫时脱下的壳。
蜕(tuì)
(1) 蝉或蛇等脱下来的皮:蛇~。蝉~。
(2) 蛇、蝉等动物脱皮:~皮。
(3) 鸟换毛。
(4) 解脱,变化:~化。~变。
- 〔同窗〕旧时对同学的称呼,意思是同在一个窗下念书的人。
- 〔戒尺〕旧时教师用来责罚学生(打手心)的长条形木板。
- 〔人声鼎沸〕形容人声喧闹,像水在鼎中沸腾一样。鼎,古代煮东西用的器物,一般为圆形,三足两耳,也有方形四足的。沸,水开。
-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语见《论语·述而》。原文断句为:“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 〔笑人齿缺曰狗窦(dòu)大开〕语见《幼学琼林·身体》。窦,孔穴、洞。
- 〔上九潜龙勿用〕这是学生读《周易·乾》时念错的句子,原文为:“初九,潜龙勿用。”
- 〔厥(jué)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这也是学生读《尚书·禹贡》时念错的句子,
原文为:“厥田惟下下,厥赋下上上错……厥包橘柚锡贡。”
厥(jué)
(1) 气闭,昏倒:昏~。痰~。
(2) 其他的,那个的:~父。~后。
(3) 乃,于是:“左丘失明,~有《国语》”。
(4) 古同“撅”,掘。
(5) 古同“撅”,断木。
- 〔“铁如意”一句〕清末刘翰所作的一篇赋中的句子。“呢”“噫”“嗬”是老师朗读时所加的语气词。倜傥,读tìtǎng。叵,读pǒ。
倜(tì)
(1) 〔~傥〕洒脱,不拘束,如“风流~~”。
(2) 〔~然〕a.超然或特出的样子;b.疏远的样子。
傥(tǎng )
(1) 同“倘” 。
(2) 〔倜~〕见“倜”。
(3) 失意:“文侯~然,终日不言”。
叵(pǒ )
不可:~耐。居心~测。
- 〔拗(ǎo)〕弯曲,弯转。
拗(ǎo)
弯曲使断,折:竹竿~断了。
拗(ào)
不顺,不顺从:~口。~口令。
拗(niù)
固执,不驯顺:执~。~不过他。
- 〔盔(kuī)甲〕古代军人打仗时穿戴的护身战衣。头上戴的叫作“盔”,身上穿的叫作“甲”。
- 〔荆川纸〕一种竹纸,薄而略透明。
- 〔绣像〕明清以来的通俗小说,前面往往附有书中人物的画像,用线条勾勒,描绘精细,像丝绣而成,故称为“绣像”。
- 〔影写〕把纸蒙在字帖上照着描。
- 〔《荡寇志》〕清代俞万春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讲述陈希真、陈丽卿等“荡平”梁山,将水泊人物一一诛灭的故事。
- 〔锡箔(bó)〕上面涂着一层薄锡的纸,旧时多用于祭奠死去的人。
箔(bó)
(1) 用苇子、秫秸等做成的帘子:苇~。席~。
(2) 养蚕的器具,多用竹制成,像筛子或席子。亦称“蚕帘”。
(3) 金属薄片:金~。铜~。
(4) 敷上金属薄片或粉末的纸,祭祀时当作阴间纸钱烧化:锡~。
- 〔绅士〕旧时地方上有地位、有势力、有功名的人,一般是地主或退职官僚。⑨〔九月十八日〕指1926年9月18日。
写作背景: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回忆性散文写于1926年9月18日。“三一八”惨案以后,鲁迅被反动当局列于拟通缉的北京文教界五十人名单上,他难以公开与反动势力进行斗争,被迫于1926年应厦门大学的邀请离开北京。鲁迅到厦大正值暑期,学生还没有开学,他回忆起少年时的往事,写下了这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这篇散文最初发表在1926年《莽原》半月刊第19期上,后来鲁迅把它和《旧事重提》的其他9篇一起编入《朝花夕拾》这部散文集中了。
参考资料
鲁迅 简介
《朝花夕拾》——《 阿长与《山海经》》(七下3)
《藤野先生》(八上2)
《社戏》(八下1)
《故乡》(九上4)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九上5)
《孔乙己》(九下2)
《朝花夕拾》——五猖会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