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文】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héng 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译文】
 一轮缓缓移动的秋月洒下万里金波,就像那刚磨亮的铜镜又飞上了天廓。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怎么办呢?白发日增,好像故意欺负我。
 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还要砍去月中摇曳的桂树枝柯,人们说,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光辉更多。
 【注释】
 
太常引:词牌名。吕叔潜:名大虬(qiú),生平事迹不详,似为作者声气相应的朋友。
	
虬(qiú)
 古代传说中有角的小龙:~龙。
 拳曲:~曲(盘绕弯曲)。~须。~髯(拳曲的胡须,特指两腮上的胡须)。
金波:形容月光浮动,因亦指月光。
《汉书》卷二十二《礼乐志》:“月穆穆以金波”。颜师古注:“言月光穆穆,若金之波流也”。苏轼《洞仙歌》词:“金波淡,玉绳低转”。飞镜:飞天之明镜,指月亮。甘子布《光赋》:“银河波曀,金颸送清,孤圆上魄,飞镜流明”。
李白《把酒问月》诗:“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姮娥:即嫦娥,传说中的月中仙女。
《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高诱注说,她后来“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
	
姮(héng)
 〔~娥〕即“嫦娥”,中国神话中的月中女神,如“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窃以奔月。”
被白发欺人奈何:化用薛能《春日使府寓怀》“青春背我堂堂去,白发欺人故故生”诗意。
		
被(pī)
 睡觉时覆盖身体的东西:~子。~单。棉~。毛巾~。羽绒~。~褥。
 盖,遮覆:~覆。泽~后世(恩惠遍及后代)。
 遭遇,遭受:~灾。~难(nàn)。
 介词,用在句中表示主讲是受事者:他~(老板)辞退了。
 用在动词前,表示受动:~动。~告。~批评。~剥削。
 被(bèi)
 古同“披”,覆盖。
“斫去”三句:化用杜甫《一百五十日夜对月》诗中“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句意。
斫:砍。桂:桂树。婆娑:树影摇曳的样子。
《酉阳杂俎》载:“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遂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
		
斫(zhuó)
 大锄;引申为用刀、斧等砍:~伐。~丧(sàng )(喻摧残、伤害,特指因沉溺酒色而伤害身体)。
 斫而为琴,弦而鼓之。——明· 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
 斧以金为斫。——《墨子》
 婆(pó )
 年老的妇女:老太~。苦口~心。
 丈夫的母亲:公~。~媳。~家。~~。
 称长两辈的亲属妇女:姑~。姨~。外~。
 方言,泛指已婚的青年妇女,亦称妻子:~娘。~姨。
 旧时指从事某些职业的妇女:媒~。收生~。
 <联绵词>  舞 [dancing] 婆娑,舞也。——《尔雅》
 <联绵词>  盘旋;停留 [spiraling] 婆娑虖术艺之场,休息虖篇籍之囿。——《汉书》
 <联绵词>  舒展 [limber up] 醉时眠石上,肢体自婆娑。——唐· 姚合《游河阳河岸》
 娑(suō)
 〔婆~〕见“婆”。(pó )。
 〔~~〕轻扬、松散的样子,如“修初服之~~兮,长余佩之参参。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曾任耿京军的掌书记,不久投归南宋。历任江阴签判,建康通判,江西提点刑狱,湖南、湖北转运使,
湖南、江西安抚使等职。四十二岁遭谗落职,退居江西信州,长达二十年之久,其间一度起为福建提点刑狱、福建安抚使。六十四岁再起为浙东安抚使、镇江知府,不久罢归。一生力主抗金北伐,并提出有关方略,均未被采纳。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激昂,富有爱国感情。有《稼轩长短句》以及今人辑本《辛稼轩诗文钞存》。
 
 创作背景:
 据词题可知,此词当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年) 中秋夜,
为赠友之作。
当时辛弃疾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治所建康即今江苏省南京市。这时作者南归已整整十二年了。
十二年中,为了收复中原,作者曾多次上书,力主抗金。
起初始终坚持投降路线的宋高宗赵构 传位于其族侄赵昚shèn(孝宗) ,
一时之间,南宋朝野弥漫着准备抗战的气氛。但经“符离之败”,“隆兴和议”,
事实证明赵昚也是畏敌如虎的投降派。乾道元年(1165年),作者上赵昚《美芹十论》;
乾道六年(1170年),上宰相虞允文《九议》,
七年之内,连同另两篇,四次奏议,慷慨激昂,反复陈说恢复之事,
但始终冷落一旁,未被采纳。在阴暗的政治环境中,作者只能以诗词来抒发自己的心愿。
 
 
这是一首即席寄兴之作。月到中秋,仿佛一面刚刚磨过的铜镜。月轮转动,暗示着时光的流逝。白发不请自来,词人忍不住问月中嫦娥:这不是欺负人,又是什么?面对良辰美景,词人可能想到了沦陷的北国。他要乘风飞去,到万里高空去看一看魂牵梦绕的山河。月中的桂树虽然婀娜婆娑,却遮蔽了月光。杜甫早就说过要是砍掉它,人间的清辉应该更多。朝廷中那些阻碍北伐的人,不正像这月中桂树吗?词人在咏月,更是在抒发自己的壮志豪情。问月的情趣与隐喻的含意融为一体,耐人寻味。阅读时,要注意体会词作丰富的想象力,以及托物言志的写法。
 
  本作者其他课文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九上6)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九下6)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九下3) 
  参考资料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辛弃疾 
  《美芹十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