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中医学习课堂--> 经络学说 |
脏腑别通之理论源于明代李梃之《医学入门·脏腑相通篇》: 1.心与胆相通; 2.肝与大肠相通; 3.脾与小肠相通; 4.肺与膀胱相通; 5.肾与三焦相通; 6.肾与命门相通。 将表里经脉分别置于内外两圈,再连接表里脏腑,可得上图。 绿线为经气循行的路线,互为表里的脏腑呈现出“直通”的关系;红线则为脏腑别通,用“穿凿”来形容真是恰如其分。此图亦为旋转对称。 肝与大肠相通,即厥阴与阳明相通; 心与胆相通,即少阴与少阳相通; 脾与小肠相通,即太阴与太阳相通; 肺与膀胱相通,即太阴与太阳相通; 肾与三焦相通,即少阴与少阳相通; 心包与胃相通,即厥阴与阳明相通。 《素问·阴阳离合论》: 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 故脏腑别通的本质即三阴三阳开合枢相通。 脏腑通治应系从六经之开阖枢变化而来,《素问·阴阳离合论》及《灵枢·根结篇》,试以太阳为开,太阴为开;少阳为枢,少阴为枢;阳明为阖,厥阴为阖,同气相求,以脏腑经络配合。这样就构成了肺与膀胱通,脾与小肠通,心与胆通,肾与三焦通,除五脏别通外,包络也应与胃通,从而确立了六脏六腑全能相通的六脏别通,即脏腑别通,透过脏腑别通的脏腑关系,用于内科及杂病均甚有效。 六藏别通: ( 一 ) 肺与膀胱通 ( 二 ) 脾与小肠通 ( 三 ) 心与胆通 ( 四 ) 肾与三焦通 【肾与命门相通】 ( 五 ) 肝与大肠通 ( 六 ) 心包与胃通 太阳、太阴皆属"开",太阳偏重布气,太阴则侧重运化水液; 阳明、厥阴皆属"阖",阳明主受纳通降,厥阴司阴血潜藏; 少阳、少阴皆属"枢",少阳偏于枢气,少阴偏于枢血,它们在功能上协调呼应, 一方发生失常时易导致向另一方的传变,互为病理因果关系。 按照手经与足经为一组对应起来,就形成了脏腑别通的关系。 应用: (一)肺与膀胱通: 肺主利气,膀胱能行水。 针肺经列缺可治尿频及多尿,尺泽可治疗小便病及腰痛;鱼际穴可治膀胱经所行之背痛. 针膀胱经背部输穴能治气喘,针委中可治疗皮肤病及恶疮甚效。 (二)脾与小肠通: 针灸治湿热黄疸在古书中最常用腕骨穴,腕骨穴为小肠经原穴,能解脾湿。 减肥亦常针腕骨穴,即取其健脾去湿之作用。 (三)心与胆通: 针刺胆经之风市治失眠、心脏病及胆囊炎,效果甚好。 针心经神门治胆虚心怯也很有效。 心经之解穴(少府)祛风止痒特效,虽说诸疮痛痒皆属于心,但心与胆通,胆经能祛风,也是有效之原因。 风市为治疗各种疼痛之第一特效针,又何尝不是透过心主神,胆与心通而发挥作用的呢. (四)肾与三焦通: 三焦经的中渚治腰痛很有效,治疗环腰一圈痛也很有效,就是透过三焦与肾通而治肾病及腰痛。 (五)肝与大肠通: 针治大肠经之曲池穴能降血压治肝阳上亢之证,及治疗各类头晕皆甚有效。 针肝经之太冲穴能治腹中痛泻,则是肝与大肠通的应用。 (六)心包与胃通: 针刺心包经之内关穴治胃痛、各种胃病及膝痛甚效,可说是透过心包与胃通发挥作用。 胃经之足三里穴治心脏病胸闷极效. 规律: 1.成180度的为相冲,即:子午相冲;丑未相冲;寅申相冲;卯酉相冲;辰戌相冲;巳亥相冲。 2.相冲,经络相生,如:胆木生心火;肝木生小肠火;肺金生膀胱水;大肠金生肾水。 3.成30度的为脏腑之间的表里关系,如: 心与小肠;肺与大肠; 脾与胃;肝与胆;肾与膀胱等等。 4.“脏腑别通”在这里一目了然!成180度的有三组,即:心与胆通;肺与膀胱通;胃与心包通。成60度的也有三组,即:肾与三焦通;肝与大肠通;脾与小肠通。这样不仅易记,且相互之间的关系非常清晰。 5.“腑病治脏,脏病治腑,原自相通”(《蠢子医》卷三 ),从图中可以非常明确地看到,如欲用木补心火,你一定得用胆木,而不能随意用肝木。 6.取穴的原则:有关治疗脏腑病的取穴原则: 1) 阴经的输穴治脏病;阳经的合穴治腑病; 2) 先病脏腑取其原穴(阴经的原穴即是上面的输穴)。《黄帝内经》(九针十二原第一)“凡此十二原者,主治五脏六腑之有疾者也。” 3) 后病脏腑取其络穴(十五穴)。 以上合计取三十三穴。 【相关资料】 有关“子午相冲、脏腑别通”图的文字说明 脏腑别通 经络系统---十二经脉的分布,走向,流注顺序 十二经络走向动态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