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原文】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译文】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在筑巢。
 繁多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游览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
 【注释】
 
 〔孤山〕在西湖的里湖与外湖之间,山上有孤山寺。 〔贾亭〕即贾公亭。唐贞元(785—805)年间,贾全在杭州做官时在西湖边建造此亭。 〔水面初平〕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与湖岸齐平。初,刚刚。 〔云脚低〕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浪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 〔暖树〕向阳的树。 〔白沙堤〕指西湖的白堤,又称“沙堤”或“断桥堤”。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zhěn)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影响极大的大诗人,他的诗歌主张和诗歌创作,以其对通俗性、写实性的突出强调和全力表现,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与元九书》中,他明确说:“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由此可以看出,在白居易自己所分的讽喻、闲适、感伤、杂律四类诗中,前二类体现着他 “奉而始终之”的兼济、独善之道,所以最受重视。同时提出了自己的文学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而他的诗歌主张,也主要是就早期的讽谕诗的创作而发的。
 写作背景:
 这诗是长庆三或四年春(823-824)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
 
  参考资料: 
  白居易 简介 
  《卖炭翁》(八下6)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名家解读】《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