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语文--> 电子课本文集(七上) / 电子课本文集(七八九年级)

清末:谭嗣同(1865—1898)《潼关》(七上6)

【原文】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译文】
    久远的高云聚集在这座雄关之上,阵阵秋风吹散了“得得”的马蹄声。
    滔滔的黄河与辽阔的原野还嫌不够舒展,从华山进入潼关后更不知什么是平坦。
【注释】
  1. 潼关(tóngguān):关名。故址在今陕西省潼关县北,为古代东西往来的要隘。
      潼(tóng)
      (1) 〔~关〕a.关名,在中国陕西省东部;b.地名,在中国陕西省东部。
      (2) 〔~~〕高的样子。
  2. 〔终古〕久远。
  3. 〔簇〕簇拥。
  4. 〔束〕拘束。
  5. 〔山入潼关〕指秦岭山脉进入潼关(以西)。
  6. 河流:指奔腾而过的黄河。

作者简介:
    谭嗣同(1865年3月10日-1898年9月28日),字复生,号壮飞,湖南省长沙府浏阳县(今湖南省浏阳市)人,生于顺天府(今北京市),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
    谭嗣同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谭嗣同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33岁,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写作背景:
    此诗是诗人十八岁时所作,为光绪八年(1882)。此年春,诗人从浏阳起身,往其父亲谭继洵任职地甘肃兰州。途经潼关,诗人被眼前雄伟壮丽的景色所深深吸引,由衷写出了这首赞美之诗。
参考资料:
     潼关·谭嗣同 | 拼音注音·翻译 | 初中·七年级上册

返回目录(全)   返回目录(七上)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