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语文--> 电子课本文集(九上) / 电子课本文集(七八九年级)

近代:顾颉刚(1893—1980) 《怀疑与学问》(九上5)

【原文】
    “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事实和证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身视察。做学问也是这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也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根据?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我们不论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要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需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许多大学问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儿也说:“我怀疑,所以我存在。”他的哲学就建设在对于万事万物的怀疑和明辨上。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词语】
  1. 顾颉(jié)刚
      颉(jié)(頡)
      〔仓~〕上古人名,相传他创造文字。
      颉(xié)
      〔~颃〕a.鸟向上向下飞;b.引申为不相上下,如“他的画与名家相~~”; c.对抗,如“~~作用”;d.倔强,傲慢,如“苟出不可以直道也,故~~以傲世”。
      颉(jiá)
      减克:“以我为盗~资粮,诬也”。
      传说中像青狗的怪兽。
  2. 程 颐(1033—1107)〕 字 正 叔, 洛 阳 伊 川(今属河南)人,世称“伊川先生”,北宋理学家。
      颐(yí)
      面颊,腮:支~。解(jiě)~。~指气使。
      休养,保养:~神。~养。
      文言助词,无义:“夥~!涉之为王沈沈者”。
  3. 譬如:比如,例如。
  4. 视察:察看,审察。
  5. 三皇、五帝:传说中远古时代的帝王,说法不一。有的说,三皇指伏羲、神农、女娲。据《史记》,五帝指黄帝、颛顼(zhuānxū)、帝喾(kù)、唐尧、虞舜。
      颛(zhuān)
      愚昧:~蒙(愚昧无知)。 某比兴非工,颛蒙有素。——李商隐《献侍郎钜鹿公启》
      善良:~民(善良的百姓)。 猛兽食颛民。——《淮南子》
      〔~顼〕传说中的上古帝王。
      同“专”。专门[specialized] 彭祖安乐各颛门教授。——《汉书·儒林严彭祖传》
        又如:颛政(独揽政权);颛国(把持国政);颛权(独揽大权);颛事(独自处理事情)
      顼(xū)
      古帝“颛顼”的省称,见“颛”。
      姓。
      喾(kù
      传说中的上古帝王名。即五帝之一的高辛氏。 帝喾高辛者, 黄帝之曾孙也。——《史记·五帝本纪》
  6. 腐草为萤:语出《礼记·月令》。意思是腐草能化为萤火虫。
  7. 不攻自破:不用攻击就自动破灭,形容情节、论点虚谬,经不起反驳、攻击。
  8. 盲从:比喻自己没有主见,没有原则,没有见地,随着别人说话、做事。
  9.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语出《孟子·尽心下》。原指完全相信《尚书》,倒不如没有《尚书》,后用以泛指不要迷信、拘泥于书本。
  10. 辨伪去妄:(对一些事物)要善于辨别,分清真假,(留下真的)去除虚假的。
  11. 大儒:旧时指学问渊博的著名学者。
  12. 停滞:因为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运动或发展。

作者简介:
    顾诵坤(1893.5.8-1980.12.25),字铭坚,号颉刚;小名双庆,笔名有余毅、铭坚等。
    汉人,江苏苏州人。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学派创始人,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
    1920年,顾颉刚毕业于北京大学,后历任厦门大学、中山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云南大学、兰州大学等校教授。
    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等职。
参考资料: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怀疑与学问》

返回目录(全)   返回目录(九上)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