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语文--> 电子课本文集(八下) / 电子课本文集(七八九年级)

明末:魏学洢(yī)(约1596—约1625)《核舟记》(八下3)

【原文】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译文】
    明朝有一个技艺精巧的人名字叫王叔远,他能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还有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哪一样是不能按照这木头原来的样子刻成各种事物的形状的。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轼乘船游赤壁的图案。
    核舟的船头到船尾大约长八分多一点,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的船篷覆盖着它。旁边开设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打开窗户,可以看到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窗户,就看到一副对联,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都涂成了石青色。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胡须浓密的人是苏东坡,佛印位于右边,鲁直位于左边。苏东坡、黄鲁直共同看着一幅书画长卷。东坡右手拿着卷的右端,左手轻按在鲁直的背上。鲁直左手拿着卷的左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些什么。苏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身子都略微侧斜,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都被遮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佛印像极了佛教的弥勒菩萨,坦胸露乳,抬头仰望,神情和苏东坡、鲁直不相类似。他平放右膝,曲着右臂支撑在船板上,左腿曲膝竖起,左臂上挂着一串念珠,靠在左膝上——念珠简直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桨。船桨的左右两边各有一名撑船的人。位于右边的撑船者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倚在一根横木上,右手扳着右脚趾头,好像在大声呼喊的样子。左边撑船的人右手拿着一把蒲葵扇,左手轻按着火炉,炉上有一水壶,那个人的眼光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声音似的。
    船的背面较平,作者在上面提上自己的名字,刻的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笔画像蚊子的脚一样细小,笔画清楚明白,字体的颜色是黑色。还刻着一枚篆字图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字的颜色是红的。
    计算这一条船上统共刻了五个人;八扇窗户;箬竹叶做的船篷、船桨;炉子、茶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的字共计三十四个。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然还不满一寸。原来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雕刻而成的。嘻,技艺也真灵巧奇妙啊!
【注释】
  1. 〔奇巧人〕指手艺奇妙精巧的人。
  2. 〔径寸之木〕直径一寸的木头。径,直径。
  3. 〔为〕做。这里指雕刻。
  4. 〔器皿(mǐn)〕盛东西的日常用具。
  5. 〔木〕树木。
  6. 〔罔不因势象形〕全都是就着(材料原来的)样子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罔不,无不、全都。因,顺着、就着。象,模拟。
  7. 〔贻(yí)〕赠。
  8. 〔盖大苏泛赤壁云〕(刻的)是苏轼游赤壁(的情景)。大苏,即苏轼,后人习惯于用“大苏”和“小苏”来称呼苏轼和他的弟弟苏辙。泛,泛舟,乘船在水上游览。苏轼曾游赤壁,写过《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赤壁,苏轼游的赤壁在黄州(今湖北黄冈)城外的赤鼻矶(jī),而东汉赤壁之战的赤壁,一般认为在今湖北嘉鱼东北。云,句末语气词。
  9. 〔有奇(jī)〕有余,多一点儿。奇,零数、余数。
  10. 〔高可二黍许〕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一说,古代一百粒黍排列起来的长度为一尺,因此一个黍粒的长度为一分,这里的“二黍许”即二分左右。
  11. 〔中轩敞者为舱〕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
  12. 〔箬(ruò)篷〕用箬竹叶做的船篷。
  13. 〔雕栏相望〕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
  14.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后赤壁赋》里的句子。
  15.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赤壁赋》里的句子。徐,慢慢地。兴,起。
  16. 〔石青糁(sǎn)之〕意思是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石青,一种青翠色颜料。糁,用颜料等涂上。
  17. 〔峨冠〕高高的帽子。峨,高。
  18. 〔髯(rán)〕两腮的胡子,也泛指胡须。
  19. 〔佛印(1032—1098)〕宋代名僧,苏轼的朋友。
  20. 〔鲁直〕宋代文学家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苏轼的朋友。
  21. 〔手卷〕只能卷舒而不能悬挂的横幅书画长卷。
  22. 〔卷端〕指手卷的右端。下文“卷末”,指手卷的左端。
  23. 〔如有所语〕好像在说什么似的。语,说话。
  24. 〔其两膝相比者〕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指东坡的左膝和鲁直的右膝。比,靠近。
  25. 〔各隐卷底衣褶中〕各自隐藏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意思是从衣褶上可以看出相并的两膝。
  26. 〔绝类弥勒〕极像弥勒佛。类,像。弥勒,佛教菩萨之一,佛寺中常有他的塑像,袒胸露腹,笑容满面。
  27. 〔矫首昂视〕抬头仰望。矫,举。
  28. 〔不属〕不相类似。
  29. 〔诎(qū)〕弯曲。
  30. 〔念珠〕又叫“佛珠”或“数(shù)珠”,佛教徒念佛号或经咒时用以计数的工具。
  31. 〔可历历数〕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历历,分明的样子。
  32. 〔舟子〕撑船的人。
  33. 〔椎(chuí)髻〕形状像椎的发髻。椎,敲击的器具,一端较大或呈球形。
  34. 〔衡〕同“横”。
  35. 〔视端容寂〕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
  36. 〔若听茶声然〕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若……然,好像……的样子。
  37. 〔船背稍夷〕船的顶部较平。船背,船顶,一说指船底。夷,平。
  38. 〔天启壬戌(rénxū)〕天启壬戌年,即公元1622年。天启,明熹宗朱由校的年号(1621—1627)。
  39. 〔虞山王毅叔远甫〕常熟人王毅字叔远。虞山,山名,在今江苏常熟西北,这里用来代指常熟。甫,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
  40. 〔了了〕清楚明白。
  41. 〔篆(zhuàn)章〕篆字图章。
  42. 〔丹〕朱红。
  43. 〔曾不盈寸〕竟然不满一寸。曾,竟然。盈,满。
  44. 〔简〕挑选。
  45. 〔修狭〕长而窄。
  46. 〔技亦灵怪矣哉〕技艺也真神奇啊!“矣”和“哉”连用,有加重惊叹语气的作用。

作者简介:
    魏学洢,字子敬,号茅檐,明末嘉善人,明末散文家。
    魏学洢生活在明朝末年,家境殷实,父亲是当时的名臣魏大中,他自幼在父亲严厉的管教下,品行端正,极为孝顺。有一次,他不小心从桥上摔下来,把脚摔折了,也不敢大声喊疼,就怕父母因此担心受怕。
    魏学洢很小就展露出过人的文学天赋,七岁就会作诗,是远近闻名的才子,家乡父老都对他的才华啧啧称奇,家人也很欣慰,
    后来他和父亲魏大中一起到帷萧寺苦读,生活清苦,效法范仲淹日夜吟诵,希望以后能高中进士,走上做官的人生道路。
    父慈子孝、诗书传家、刚正不阿,这样的家庭若在盛世必然枝繁叶茂。
    但是,明朝末年官场黑暗,魏忠贤当道,但凡是刚正不阿、不愿同流合污的官员都被陷害,魏学洢的父亲魏大中也没能逃脱。
    魏家世称忠臣孝子萃於一门。世人誉魏学洢“益见学洢之不朽,由所自立,不由於父荫也。”
    魏学洢之忠孝,应与奇文一样,传之不朽、永垂青史。
写作背景:
    文中所记核舟的雕刻者是明代微雕大师王叔远。据清代笔记记载:王叔远,常熟人,又名叔明,号“初平山人”,曾到过宁波,并创作了“微型木雕天封塔”。
    1994年,在宁波镇海发现了一枚桃核舟,船篷一侧,有一明显为“明”字的标志,“明”是王叔远的简称,其方位与魏学洢《核舟记》中记载的“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情况完全一致。经过专家鉴定,此核舟为王叔远晚年作品。
参考资料:
     《核舟记》原文及翻译

返回目录(全)   返回目录(八下)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