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语文--> 电子课本文集(八下) / 电子课本文集(七八九年级)

唐:韩愈(768—824)《马说》(八下6)

【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衹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是经常有的。所以即使有好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被人称为千里马。
    能够日行千里的马,(有时)一顿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却不懂得以日行千里(的食量)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本领,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良好的素质就不能表现出来,想和普通的马一样都做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驾驭它不能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它(又)不能满足它的食量,使它的才能充分发挥出来,(听到它)嘶鸣了,也不懂得它的意思,却拿着鞭子对着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不识(千里)马呀!

【疑难字注音】

    衹(zhǐ); 骈(pián); 槽枥(cáolì); 一石(dàn); 食(sì)马者; 外见(xiàn); 邪(yé)。
【注释】
  1. 〔伯乐〕本名孙阳,字伯乐,春秋时秦国人,擅长相马。
  2. 〔祗(zhǐ)〕同“衹(只)”,只、仅。
  3. 〔奴隶人〕奴仆。
  4. 〔骈(pián)死〕(和普通马)一同死。骈,本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
  5. 〔槽枥(lì)〕马槽。
  6. 〔不以千里称〕不以千里马而著称,指人们并不知道。
  7. 〔一食〕吃一次。
  8. 〔或〕有时。
  9. 〔石〕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10. 〔食(sì)〕同“饲”,喂。下文“而食”“食之”中的“食”读音和意思与此相同。
  11. 〔外见(xiàn)〕表现在外面。见,同“现”。
  12. 〔且〕犹,尚且。
  13. 〔策之〕用马鞭赶它。策,马鞭,这里是动词,用马鞭驱赶。
  14. 〔不以其道〕指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
  15. 〔食之不能尽其材〕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材,才能、才干。
  16.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17. 〔临〕面对。
  18. 〔其真无马邪〕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作者简介: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一说怀州修武(今河南修武)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中期官员,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教育家。
    贞元八年(792年),韩愈登进士第,两任节度推官,累官监察御史。
    后因论事而被贬阳山,历都官员外郎、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
    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的行军司马,参与讨平“淮西之乱”。其后又因谏迎佛骨一事被贬至潮州。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
    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公”。
    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伯,并从祀孔庙。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有《韩昌黎集》传世。
赏析:
    这是一篇寓言性的杂文。文章借用有关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愚昧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将人才比作“千里马”,阐述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原因,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是本文的一个明显特点。文中用“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描绘了千里马的悲惨遭遇;用“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来揭示它的才能被埋没的原因;又用“策之不以其道”,“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竟妄下“天下无马”的结论来刻画食马者的愚妄浅薄。全文寓深刻思想于具体形象之中,使说理更加形象、透彻。
参考资料
《晚 春》(七下3)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名家朗诵:方明朗诵韩愈《马说》

返回目录(全)   返回目录(八下)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