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原文】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注释】
 
 	温庭筠  
	 		  
筠(yún)
 竹子的青皮:“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也。”
 竹子:“柴门空闭锁松~”。
 筠(jūn)
 〔~连〕地名,在中国四川省。  唐羁縻州,其地即今四川省南部的筠连县。
商山:山名,又名尚阪、楚山,在今陕西商洛市东南山阳县与丹凤县辖区交汇处。
作者曾于大中(唐宣宗年号,847~860)末年离开长安,经过这里。动征铎:震动出行的铃铛。
〔征铎(duó)〕远行车马所挂的铃铛。铎,大铃。
 铎(duó)
 大铃,形如铙、钲而有舌,古代宣布政教法令用的,亦为古代乐器。盛行于中国春秋至汉代:木~。铃~。~舞。
 告寡人以事者,击铎是也。——《淮南子·泛论》
 〈动〉刺;啄 [stick;peck] 你还把热舌头铎我!——《西游记》
槲(hú):陕西山阳县盛长的一种落叶乔木。叶子在冬天虽枯而不落,春天树枝发芽时才落。
每逢端午用这种树叶包出的槲叶粽也成为了当地特色。
	  
	  	〔~寄生〕常绿小灌木,茎柔软,有节,雌雄异株,寄生在槲、杨、柳、榆等树枝上,茎叶入中药。
 落叶乔木或灌木,木材坚硬。叶可喂柞蚕,树皮可做染料,果实可入药。
明:使……明艳。枳(zhǐ):也叫“臭橘”,一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春天开白花,果实似橘而略小,酸不可吃,可用作中药。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小枝多刺,果实黄绿色,味酸不可食,可入药(亦称“枸橘”):~实(中药称“枳”、“构橼”等的近成熟的果实)。~壳(中药称“枳”、“枸橼”等的成熟的果实)。
 橘逾淮而北为枳。——《周礼·考工记·序宫》
驿(yì)墙:驿站的墙壁。驿:古时候递送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暂住、换马的处所。这句意思是说: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墙边。杜陵:地名,在长安城南(今陕西西安东南),古为杜伯国,秦置杜县,汉宣帝筑陵于东原上,因名杜陵,这里指长安。
作者此时从长安赴襄阳投友,途经商山。凫(fú)雁:凫,野鸭;雁,一种候鸟,春往北飞,秋往南飞。回塘:岸边曲折的池塘。 【译文】
 黎明起床,车马的铃铎已震动;踏上遥遥征途,游子悲思故乡。
 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晖;板桥弥漫清霜,先行客人足迹行行。
 枯败的槲叶,落满了荒山的野路;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的泥墙边。
 回想昨夜梦见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群鸭雁,正嬉戏在岸边的湖塘里。
 作者简介:
 温庭筠(约812—866)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所以也有“温八叉”之称。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取憎于时,故屡举进士不第,长被贬抑,终生不得志。官终国子助教。精通音律。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诗辞藻华丽,秾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在词史上,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存词七十余首。后人辑有《温飞卿集》及《金奁集》。
 写作背景:
 这首诗准确写作年代已不可考,但联系温庭筠生平,他曾任隋县尉,徐商镇襄阳,他被辟为巡官。据夏承焘《温飞卿系年》,这两件事均发生在唐宣宗大中十三年(859年),当年温庭筠四十八岁。自长安赴隋县,当道出商山。此诗当是温庭筠此次离开长安赴襄阳投奔徐商经过商山时所作。温庭筠虽是山西人,而久居杜陵,已视之为故乡。他久困科场,年近五十又为生计所迫出为一县尉,说不上有太好心绪,且去国怀乡之情在所不免。
 参考资料:
 
  《商山早行》——唐代·温庭筠 
 
  【第143期】初中语文微课堂课外古诗词专题第39课 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商山早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