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
【译文】
用刻板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采用它。五代时才开始印刷五经,以后的各种图书都是雕板印刷本。
庆历年间,有位平民毕昇,又创造了活板。它的方法是用胶泥刻成字,字薄得像铜钱的边缘,每个字制成一个字模,用火来烧使它坚硬。先设置一块铁板,它的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纸灰这一灰东西覆盖它。想要印刷,就拿一个铁框子放在铁板上,然后密密地排列字模,排满一铁框就作为一板,拿着它靠近火烤它;药物稍微熔化,就拿一块平板按压它的表面,那么所有排在板上的字模就平展得像磨刀石一样。如果只印刷三两本,不能算是简便;如果印刷几十乃至成百上千本,就特别快。印刷时通常制作两块铁板,一块板正在印刷,另一块板已经另外排上字模,这一块板印刷刚刚印完,那第二板已经准备好了,两块交替使用,极短的时间就可以完成。每一个字都有几个字模,像“之”、“也”等字,每个字有二十多个字模,用来防备一块板里面有重复出现的字。不用时,就用纸条做的标签分类标出它们,每一个韵部制作一个标签,用木格储存它们。有生僻字平时没有准备的,马上把它刻出来,用草火烧烤,很快可以制成。不拿木头制作活字模的原因,是木头的纹理有的疏松有的细密,沾了水就高低不平,加上同药物互相粘连,不能取下来;不如用胶泥烧制字模,使用完毕再用火烤,使药物熔化,用手擦试它,那些字模就自行脱落,一点也不会被药物弄脏。
毕昇死后,他的字模被我的堂兄弟和侄子们得到了,到现在还珍藏着。
【注释】
- 〔板印〕指雕版印刷。
- 〔冯瀛王〕即冯道(882—954),字可道,瀛州景城(今河北沧县西)人,历仕后唐至后周,死后被追封为瀛王,
我国古代大规模官刻儒家经籍的首倡者。
瀛(yíng)
(1) 海:~海。~洲(古代神话中仙人居住的山,在海上)。~眷(仙眷,常用作对别人眷属的敬称)。~寰(地球水陆的总称,指全世界)。
(2) 姓。
- 〔已〕同“以”。
- 〔板本〕版印书籍,相对于抄本而言。
- 〔庆历〕宋仁宗赵祯年号(1041—1048)。
- 〔布衣〕平民。古代平民不能穿锦绣,故称“布衣”。
- 〔毕昇(?—约1051)〕蕲州蕲水直河乡(今属湖北英山)人,北宋工匠、发明家。首创活字印刷术。
昇(shēng)
同“升”。
- 〔钱唇〕铜钱的边缘。
- 〔和(huò)〕混合。
- 〔冒〕覆盖。
- 〔范〕模子。
- 〔持就火炀(yáng)之〕拿它靠近火烘烤。就,靠近。炀,烘烤。
炀(yáng)
(1) 熔化金属。
(2) 火旺。
(3) 烘干,烤火。
(4) 古代谥法,去礼远众称“炀”。
- 〔药〕指上文说的松脂、蜡等的混合物。
- 〔镕〕同“熔”,用高温使固态物质转变为液态。
- 〔字平如砥(dǐ)〕(所有排在铁板上的)活字平得像磨刀石。砥,磨刀石。
砥(dǐ)
(1) 〔~柱中流〕像砥柱山(在中国三门峡)那样屹立在黄河激流中,喻中坚人物或力量所起的支柱作用。
(2) 细的磨刀石:~石。~砺。
- 〔自〕另自,另外。
- 〔具〕准备(好了)。
- 〔更(gēng)互〕交替,轮流。
更(gēng)
(1) 改变,改换:~正。~生(重新获得生命,喻复兴)。~衣(①换衣服;②婉辞,上厕所)。~定(改订)。~迭(轮流更换)。~递。~番。~新(旧的除去,新的建起)。~张(调节琴弦,喻变更或改革)。
(2) 经历:少(shào)不~事(年龄小,没有经历过多少事情)。
(3) 旧时夜间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时。~阑。~夫。~鼓。~漏(原指计时用的漏壶,后泛指时辰)。
更(gèng)
(1) 愈加;越发:~好。~上一层楼。
(2) 再,又:~上一层楼。
- 〔就〕完成。
- 〔以纸帖(tiè)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意思是,用纸来标记活字,每个韵部做一个标签,
用木格(分别)贮存这些活字。帖,标签,前一个用作动词。韵,指韵部,韵书中把同韵的字归在一起成为一部。
帖(tiè)
学习写字时摹仿的样本:碑~。字~。画~。
帖(tiě)
(1) 便条:字~儿。
(2) 邀请客人的纸片:~子。请~。
(3) 写着生辰八字的纸片:庚~。换~。
(4) 量词,用于配合起来的若干味汤药:一~中药。
帖(tiē)
(1) 妥适:妥~。安~。
(2) 顺从,驯服:服~。俯首~耳。
(3) 姓。
- 〔奇字〕生僻字。
- 〔木理〕木头的纹理。
- 〔燔(fán)〕烧。
燔(fán)
(1) 焚烧:“~诗书而明法度”。
(2) 烤肉使熟:~肉。
- 〔讫(qì)〕完毕。
讫(qì)
(1) 完结,终了:收~。付~。
(2) 截止:起~。
- 〔殊〕根本。
- 〔群从(cóng)〕指堂兄弟及诸子侄。
- 〔宝藏(cáng)〕珍藏
藏(cáng)
(1) 隐避起来:埋~。包~。~奸。~匿。隐~。蕴~。~污纳垢。
(2) 收存起来:收~。~品。~书。储~。
藏(zàng)
(1) 储放东西的地方:~府。宝~。
(2) 道教、佛教经典的总称:道~。大~经。三~(佛教经典“经”、“律”、“论”三部分)。
(3) 中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西藏自治区和青海、四川等省:~族。
(4) 中国西藏自治区的简称。
(5) 同“臟”。
作者简介:
沈括(1031-1095年),北宋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曾在各地为官,晚年被贬,谪居润州(今江苏镇江)梦溪园,在这里,他完成了留传至今的一部巨著《梦溪笔谈》。按现在的学科分类来看,沈括在诸多学科中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其主要内容如下:
数字方面
1 创立隙积术(高阶等级求和法)。
2 创立会圆术(在球面三角学方面的贡献)。
这两项贡献早于西方数学界600余年。
物理学方面
1 关于指南针的最早的明确记载出现在沈括的《梦溪笔谈》中,他不仅试验、研究了四种指南针的装置方法,还发现了地偏磁角的存在,他是世界上第一位发现地偏磁角存在的学者,比欧洲人哥伦布发现这一现象早了整整400多年。
2 沈括在历史上第一次解释了凹面镜照物成像和向日取火的原理,他是在中国战国时期就有记载的小孔成像原理和西汉时记载的阳燧取火原理的综合上,做出这一发明的。在沈括做过凹面镜取火试验400年后,美国人阿贝孔才做了相同试验。
3 发现了声学上的共振现象,欧洲人直到17世纪才发现这一现象。
化学方面
1 首次记录了江西铅山县所使用的冶铜方法“胆水浸铜”,即以硫酸铜溶液炼铜的冶金方法。
2 记录了池盐结晶和提纯的方法。
天文学方面
1 改进浑仪、漏表等天文仪器,使之更为精确。
2 修订历法,提出较先进的《十二气历》。
3 发现了大气折射现象。
地质及古生物学方面
1 沈括第一次给石油命名。我国早在1800多年前的汉代就发现了石油,只是名称不定,有“石液”、“石漆”、“石脑油”等多种称呼,沈括记录了延安地区发现和使用石油的状况,这个名称一直延用到现在。
2 推断海陆变迁的原因,沈括根据太行山断层螺蚌化石及砾层的沉积带,在世界上第一次从化石的角度做出了关于海陆变迁的推论。
3 沈括推断华北平原是由黄河等河流的泥砂冲积而成,这是对华北平原成因最早的科学解释,比英国地质学家赫登同样的观点要早600多年。
4 沈括第一次把古生物遗迹解释为化石,比意大利学者达•芬奇同样的解释要早400多年。
5 沈括根据他在延州发现的竹笋化石推断这里古代时期发生过巨大的气候变迁,这一观点被后来著名的气象学家竺可桢所关注。
工程技术方面
1 沈括最早记载了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
2 记载了多种古代的炼钢技术。
地理学方面
1 沈括在主持汴河疏浚工作时,在世界上首创分层筑堰的水准测量法,比俄国于1696年进行的顿河地形测量要早600多年。
2 发明了立体地图,沈括以木雕形式制作的立体地图,早于西方700多年。
3 以大比例尺和高精度绘图方法,绘制了当时最好的全国地图《天下州县图》。
上述内容,仅是从《梦溪笔谈》200多项关于自然科学的记录中,择其最重要的而说的。以涉猎范围之广、认识程度之深而言,在中国科技史上,无人出沈括之右,故李约瑟博士称沈括是“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
参考资料:
沈括《活板》原文和译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