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yǔ)
 
语(yǔ)  
 
 字义:〈动〉
 
 字义:〈动〉 
(1) (形声。从言,吾声。本义:谈论;议论;辩论)   《說文解字》:論也。从言吾聲。 
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 
 
(2) 交谈,说话 [speak;say;talk] 
食不语,寝不言。——《论语·乡党》 
  
(3) 鸟兽虫类鸣叫 [cry;chirp;roar] 
君裙香暖金泥凤,画梁语燕惊残梦。——前蜀· 牛峤《菩萨蛮》 
 
又如:语风(在风中鸣叫);语燕(会说话的燕子);语鸟(会说话的鸟);语关关(形容鸟儿鸣叫之声) 
 
  
 字义:〈名〉
 
 字义:〈名〉   
 
(1) 说的话 [spoken language;word]  
 
 张胜闻之,恐前语发。——《汉书·李广苏建传》  
  
语曰:“唇亡则齿寒。”——《谷梁传·僖公二年》  
 
(2) 特指谚语、古语或成语 [idiom;set phrase;proverb;saying]。  
  
如:语例(用语的惯例);口头语;熟语;韵语;妙语;俚语;豪语  
 
  
(3) 词语 [word]  
 
  
为人性僻躭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唐· 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又如:语惊四座;语泄(密语外泄);语义(也称词义。指词语的意义);语妙天下(言语精妙,无人可及)  
   
(4) 用以示意的动作或信号 [signal]。  
     
如:目语;手语;灯语  
 
 语(yù)  
 字义:〈动〉 
  
告诉,使知道 [inform;tell]  
      
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左传·隐公元年》  
    
贫者语于富者曰…——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又如:语言(告诉);语其友;不[可]以语人  
    
    用例:梁启超(1873—1929)《最苦与最乐》(教材七下)  
    
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古语 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 亦说的是,
“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人到这个时候,那种轻松愉快,真是不可以言语 形容。
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快乐还要加几倍哩!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是真乐。
人生须知道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 
  
    用例:陶行知(1891—1946)《创造宣言》(九上5)  
    
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除了大无畏之斧,还得有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
才能开出一条生路。古语说,穷则变,变则通,要有智慧才知道怎样变得通,要有大无畏之精神及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变得过来。
  
    用例:朱光潜(1897—1986)《无言之美》(九下4)  
    
中国有一句谚语说,“金刚怒目,不如菩萨低眉”,所谓怒目,便是流露;所谓低眉,便是含蓄。凡看低头闭目的神像,所生的印象往往特别深刻。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清:梁启超(1873—1929)《最苦与最乐》(七下4)
清:梁启超(1873—1929)《最苦与最乐》(七下4)
 近代:陶行知(1891—1946)《创造宣言》(九上5)
近代:陶行知(1891—1946)《创造宣言》(九上5)
 近代:朱光潜(1897—1986)《无言之美》(九下4)
近代:朱光潜(1897—1986)《无言之美》(九下4)
 甲骨文演义“语”字及言语与语言:通过对古籍汉字的解读,破解华夏远古文明密码
甲骨文演义“语”字及言语与语言:通过对古籍汉字的解读,破解华夏远古文明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