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悟(wù)
 
悟(wù)   
 
字义:〈动〉 
  
(1) (形声,从心,吾声。本义:理解,明白)  
 
 “悟”字的本意就是我们(人)以心去与天与地沟通交汇,就是九九极数之归一,就是万法归一,
 然后,忘,。。。坐也忘,站也忘,忘了那外面的一切,你就归一了。
  
 
      
悟,觉也。——《说文》  
      
慧然独悟。——《素问·八正神明论》  
      
悟已往之不谏。——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闻而悟之。——明· 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  
      
悟前狼假寐。——《聊斋志异·狼三则》  
      
悟大光明法。——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2) 觉醒;觉悟。通“寤”。睡醒 [awake]  
     
行事,适有卧厌不悟者,谓此为天所厌邪?——王充《论衡·问孔》  
     
又如:悟觉(觉悟);悟门(觉悟的门径)     
     
字义:〈名〉 
           
悟性 [unstanding]。     
           
如:悟捷(悟性敏捷);悟敏(思维敏捷)     
       
       
       
    用例:当代:《人民日报》1986年10月3日 刘成章《安塞腰鼓》(八下1)  
 
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好一个安塞腰鼓!
 
       
    用例:现代:丁肇中(1936)《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八下4)  
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哲学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是可以理解的。
	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
	圣人知道真理以后,就传给一般人。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当代:《人民日报》1986年10月3日 刘成章《安塞腰鼓》(八下1)
当代:《人民日报》1986年10月3日 刘成章《安塞腰鼓》(八下1)
 现代:丁肇中(1936)《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八下4)
现代:丁肇中(1936)《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八下4)
 一个“悟”字隐含着的重要修行原理
一个“悟”字隐含着的重要修行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