磬(qìng)
字义:〈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手又持小槌像击磬的形象。本义:古代乐器。用石或玉雕成。悬挂于架上,击之而鸣)
磬,乐石也。——《说文》
小华之山多磬石。——《山海经·西山经》
钟磬置于水中。——宋· 苏轼《石钟山记》
又如:磬人(负责治磬的官员);磬工(负责制磬的官员);磬色(玉磬的光彩);磬师(古乐官名);磬管(两种古乐器名)
(2) 适宜制磬的美石 [fine stone]。如:磬石(适宜制磬的美石);磬错(磨磬用的石头)
字义:〈动〉
(1) 弯腰。表示谦恭 [bow]
簪笔磬折。——《史记·滑稽列传》
又如:磬折(弯腰;卑躬屈膝);磬沼(形容曲折的池)
(2) 假借为“骋”。纵马奔驰 [gallop]
抑磬控忌,抑纵送忌。——《诗·郑风·大叔于田》
字义:〈形〉
通“罄”。空,尽 [empty]
金积折廉,璧袭无理,磬龟无腹,蓍策日施 。——《淮南子·览冥》
用例: 中国历史七上 第3课 远古的传说
陶寺都城遗址 位于山西襄汾 东北15千米, 距今4300—4000年,1999年发现,面积达280万平方米。 这座大型城址中部,有一个围墙环绕的宫城。 宫城内,有多处大型夯土建筑基础,以及可能用于宫殿之上的陶质建筑残料。 城内有两处高等级的墓地,大型墓葬集中分布。
大的墓葬往往随葬陶鼓、石磬、玉钺、龙盘等表明墓主人尊贵身份的礼器①。 城内还出土了小件青铜器和带有刻画符号的陶壶,发现了很有可能是观测天象、确定节气的观象台。
用例:唐:常建(708年—765年)《题破山寺后禅院》(八下6)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参考资料
唐:常建(708年—765年)《题破山寺后禅院》(八下6)
中国历史七上 第3课 远古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