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一大奇迹,它是古老文字中唯一未曾间断、沿用至今的表意文字,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深入学习汉字,有助于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哲学、文学、艺术等,有助于培养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助于领悟中华民族神奇的生命文化力量。
   
度(dù)   
  
 字义:〈名〉
 
 字义:〈名〉   
 
 (1) (形声。从又,庶省声。“又”即手,古代多用手、臂等来测量长度。本义:计量长短的标准,尺码)
 
度,法制也。——《说文》。按,五度,分寸尺丈引也。度起于人手取法,故从又。
同律度量衡。——《虞书》
度然后知长短。——《孟子》
 
 又如:尺度
(2) 法制;法度 [rule;law]
 
度不可改。——《左传·昭公四年》
 
 又如:度轨(法度轨范);度矩(法度;法则)
(3) 限度,限额 [limit]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汉· 贾谊《论积贮疏》
 又如:每月扣5元,扣满150元为度
(4) 胸襟;器度 [style of conduct]
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战国策·燕策》
 又如:气度
(5) 心意,考虑 [consideration]
以小舟涉鲸波,出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又如:置之度外(不介意);度内(计虑之内;意料之中)
(6) 程度 [level]。如:强度;力度;高度
(7) 按一定计量标准划分的单位 [degree]。如:温度;湿度;浓度;弧度;角度;经纬度
(8) 常规 [convention;rule]。如:度程(格式,标准);度制(制度)
(9) [电]∶量词。千瓦小时的俗称,测量电能的单位 [kilowatt-hour;kwh]。如:一度电就是一个千瓦小时
(10) 计划 [design;plan;programme]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11) 姓
  
 字义:〈动〉
 
 字义:〈动〉   
 
 (1) 度过,越过 [pass]
年忽忽而日度。——《楚辞·刘向·九叹·惜贤》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李白《蜀道难》
秋月春风等闲度。——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春风不度玉门关。——唐· 王之涣《凉州词》
 
 又如:度岁(过年);度与(递给;交给);度嘴(糊口;维持生计);苦度年关;虚度年华
(2) 僧尼道士劝人离俗出家 [try to persuade sb.to become a monk,nun or Taoist priest]
有一个道士三言两语把人度了去。——《红楼梦》
(3) 超度;宗教说法,使死者灵魂得以脱离地狱诸苦难 [say prayers or perform Buddhist service to release souls from purgatory]
据说虬早已被 吕洞宾度上天了。——《雨中登泰山》
 又如:度说(道教佛教语。超度解脱人世的生死苦难,到达仙佛境界);度脱(使人脱离人世苦难,到达仙、佛境界);度数(星相家迷信说法,以七曜与二十八宿度数相配,推测人事的吉凶)
(4) 谱写[乐曲] [write]
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宋· 姜夔《扬州慢》
 又如:度词(依词谱曲);度声(按曲谱唱歌)
   
 字义:〈量词〉
 
 字义:〈量词〉   
 
 
 次 [times]
一年一度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唐·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字义:〈缀〉
 
 字义:〈缀〉   
 
 词缀。加在“年、季、月”后,指时间段落 [in stage of]。如:年度;季度;月度
 
 
 
度(duó)   
  
 字义:〈动〉
 
 字义:〈动〉   
 
  
(1) 估计,推测 [estimate]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史记·项羽本纪》
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诗·小雅·巧言》
 又如:忖度(猜测,揣度);测度;度空儿(趁空儿,瞅空儿)
(2) 衡量 [judge;measure;weigh]
度地居民。——《礼记·王制》。释文:“量也。”
(3) 量;计算 [measure;calculate;count]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用例:世界历史九上(古代亚非文明)01
约从公元前 3500 年开始,在尼罗河下游陆续出现了若干个小国家。 
	公元前 3100 年左右,古埃及初步实现了统一。 在法老图特摩斯三世 统治时期,古埃及成为强大的军事帝国,
	版图向北延伸至叙利亚 ① 与小亚细亚交界处,以及幼发拉底河上游,向南扩展到尼罗河“第四瀑布”②。此后,
	古埃及又几度(dù)分裂,并不断遭到外族入侵。 
	公元前 525 年,波斯帝国吞并古埃及;后来,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先后占领古埃及。古埃及文明没有延续下去。
 
  
 
 
    用例:世界历史九上 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
古巴比伦王国原是幼发拉底河中游的一个小国。 公元前18世纪,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在位时,对外采取各个击破的策略,完成了两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的统一事业, 建立了统一、强大的奴隶制国家。
    汉谟拉比实行君主专制制度(dù),
	加强中央集权,还制定了一部较为系统和完整的法典。 他在位时是古巴比伦王国最强盛的时期。
 
  
 
 
    用例:世界历史 第4课 希腊城邦和亚历山大帝国
雅典城邦位于希腊中部。经历几次改革后,雅典建立了民主政体,经济发达,国势强盛, 一度(dù)成为200多个城邦的盟主。
	公元前5世纪中后期伯里克利主政时期,雅典达到全盛,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
    伯里克利扩大了公民的权利,公职人员几乎都是从全体公民中抽签产生, 使每一名公民都有参政的机会。代表各地的10个主席团轮流主持城邦日常事务, 具有立法、司法等多种职能。为了保证贫穷公民参政议政, 
	伯里克利还建立了津贴制度(dù)。 但是,占雅典人口绝大多数的外邦人、奴隶、妇女没有任何政治权利。
	
	 亚历山大继续南下,攻占地中海东岸地区, 随后, 兵不血刃进入埃及。 
		公元前331年,亚历山大从埃及转而 进入两河流域,与波斯大军再度(dù)会战。 
		他以五六万精锐之师取胜。一年后, 波斯帝国灭亡。
	
 
  
 
 
    用例:世界历史九上 第5课 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
公元前 450年左右,罗马颁布了成文法,因这部法刻在十二块青铜板上,所以被称为的《十二铜表法》。 
	《十二铜表法》涉及诉讼程序、所有权和债务权、宗教法等内容,使定罪量刑有了文字依据,
	在一定程度(dù)上遏制了贵族对法律的曲解和滥用。
日耳曼人来自欧洲北部多雾的海边。他们分为不同的部落,后来被统称为“日耳曼人”。 
	尚没有民族和国家观念的日耳曼人,只形成了暂时的集团或战斗同盟,不同的部落使用极为相近的语言,
	有着相同的传统、信仰和社会制度, 其中最典型的是通行马尔克公社制度(dù),
	包括村民大会制度(dù)、土地轮耕制度(dù)和荒地林地公用制度(dù)等。 
	马尔克公社制度(dù)对中世纪的欧洲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用例:中国历史七上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汉武帝还建立刺史制度(dù), 
	把全国划分为 13 个州部, 每州部派刺史一人,代表朝廷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严禁他们为非作歹。
	
	汉文帝时,开始采用由各地推荐人才的方法, 但没有形成固定的制度(dù)。
		汉武帝在位时期,将这种新的选官方法定为制度(dù), 这就是“察举制”。察举制是由各郡国每年向朝廷推举有道德、有才能的人, 经过考察,授予官职。有时汉武帝还亲自出题考察, 如董仲舒就是通过对策而被任用的。 通过察举制,西汉王朝选拔了一大批有杰出才能的人。
	
 
  
 
 
    用例:中国历史七上 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纪传体,“纪”指本纪, 按年编写帝王的传记及国家大事;“传”指列传,以传记的方式记录各类人物。 还有“志”或“书”,
	采用专史体裁记录各种制度(dù)。 中国古代的“正史”,即二十四史,都是用纪传体体裁写的。
		
		
		东汉末年,极度(dù)苦难的人民需要寻找精神上的寄托, 为道教的兴起提供了土壤。张角创立了太平道,尊奉黄帝和老子, 
			也吸收了流行在社会上的一些神仙方术。他以治病来传道, 对贫苦民众有很大的吸引力,太平道传播很快。 当时在汉中、巴蜀地区还有张陵创立的五斗米道, 
			人们只要出五斗米,就可入道或治病。 太平道和五斗米道是早期道教的不同派别, 在教义和传播方式上相似,受到下层民众的信奉。
 
  
 
 
    用例:中国历史七上 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316年,内迁的匈奴人灭掉西晋。 随后,镇守长江下游的皇族司马睿(ruì)于317年重建晋王朝, 
	以建康 ①为都城,史称东晋。司马睿和南下的北方山东大贵族王导交往密切, 他当皇帝,得益于王导为首的南北大贵族的拥戴。 
	司马睿政治上依靠王导,军事上依靠王导的堂兄王敦。 王氏其他子弟也都得到不同程度(dù)的重用。
	司马睿举行即位大典时, 居然邀请王导共坐御床,时人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
 
  
 
 
    用例:《格言联璧》
竭忠尽孝,谓之心。治国经邦,谓之学。安危定变,谓之才。经天纬地,谓之文。霁月光风,谓之度(dù)。万物一体,谓之仁。 
眼界要阔,遍历名山大川;度(dù)量要宏,熟读五经诸史。   
观操存在利害时,观精力在饥疲时。观度(dù)量在喜怒时,观镇定在震惊时。  
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度(dù)。临喜临怒看涵养,群行群止看识见。   
经一番挫折,长一番识见。容一番横逆,增一番器度(dù)。省一分经营,多 一分道义。学一分退让,讨一分便宜。增一分享用,减一分福泽。加一分体 贴,知一分物情。   
度(dù)量如海涵春育,应接如流水行云。操存如青天白日,威仪如丹凤祥麟。 言论如敲金戛石,持身如玉洁冰清。襟抱如光风霁月,气概如乔岳泰山。   
海阔从鱼跃,天空任鸟飞。非大丈夫不能有此度(dù)量!振衣千仞冈,濯足 万里流。非大丈夫不能有此气节!珠藏泽自媚,玉韫山含辉。非大丈夫不能 有此蕴藉!月到梧桐上,风来杨柳边。非大丈夫不能有此襟怀!   
心志要苦,意趣要乐。气度(dù)要宏,言动要谨。   
常思终天抱恨,自不得不尽孝心。常思度(dù)日艰难,自不得不节费用。常 思人命脆薄,自不得不加修持。
	常思杀债难偿,自不得不惜口腹。常思世态炎凉,自不得不奋志气。
	常思法网难漏,自不得不戒非为。常思身命易倾, 自不得不存善念。   
观富贵人,当观其气概,如温厚和平者,则其荣必久,而其后必昌。观贫贱人,当观其度(dù)量,如宽宏坦荡者,则其福必臻,而其家必 裕。   
一种人难悦亦难事,只是度(dù)量褊狭,不失为君子;一种人易事 亦易悦,这是贪污软弱,不免为小人。
 
  
 
 
    用例:《鸿门宴》
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 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 不过二十里耳。度(duó)我至军中,公乃入。”
 
  
 
 
    用例:近代:竺可桢(1890—1974)《大自然的语言》(八下2)
首先是纬度(dù)。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
	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
	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
	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经度(dù)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
	比同纬度(dù)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
	如大连纬度(dù)在北京以南约1°,
	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
	两地纬度(dù)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用例:近代:马南邨(cūn)(1912—1966)《不求甚解》(九下4)
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
	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dù)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
	因此,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dù)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
	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dù),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
 
  
 
 
    用例:近代:顾颉刚(1893—1980) 《怀疑与学问》(九上5)
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
	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dù),便是怀疑的精神。也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用例:《西游记》学习摘要
如来即辞了玉帝众神,与二尊者出天门之外,又发一个慈悲心,念动真言咒语,将五行山召一尊土地神祗,会同五方揭谛,居住此山监押。但他饥时,与他铁丸子吃;渴时,与他溶化的铜汁饮。待他灾愆满日,自有人救他。正是:
妖猴大胆反天宫,却被如来伏手降。
渴饮溶铜捱岁月,饥餐铁弹度(dù)时光。
天灾苦困遭磨折,人事凄凉喜命长。
若得英雄重展挣,他年奉佛上西方。
 
  
 
 
    用例:道法九上 第1课 (踏上强国之路 坚持改革开放)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从农村到城市, 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中国人民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推动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国逐步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dù)。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dù)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度(dù)度优越性,
	 又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是党和人民的伟大创造。
 
	   
 
 
    用例:道法九上 第1课 (踏上强国之路 走向共同富裕)
我国推行的改革是一场全面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 会、生态、 国防和军队以及党的建设等领域的改革。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d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天地之大,黎元为先。”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增进民生福祉。 
	只有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才能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社会全面进步,
	而这一切都离不开社会主义制度(dù)的坚实保障。
 
	   
 
 
    用例:道法九上 第3课 (追求民主价值 参与民主生活)
公民参与民主生活,需要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 制度(dù)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建设。 随着人民民主实践的不断探索,公民参与民主生活的形式会愈加丰富,民主参与的直接性和有效性也将不断增强。
民主决策是保障人民利益得到充分实现的有效方式。 民主决策的过程,要求保证广泛的公民参与,决策方认真听取各方意见,集中民智,促进决策的科学化。 
	社情民意反映制度(dù)、专家咨询制度(dù)、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dù)和社会听证制度(dù)等是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有力保证。
在现代社会,民主应该成为公民的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dù)。 一个国家和社会民主生活的质量和水平,与公民的民主意识密切相关。
    我国公民参与民主生活,要有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 以理性、公正、客观的态度(dù)全面、深刻、辩证地看问题,立场正确、逻辑清晰地表达观点和意见,逐步提高依法有序参与民主生活的能力。
    在我国,塑造现代公民,需要增强民主意识,使民主思想和法治精神成为公民的自觉信仰,体现在日常言行中。 
	首先,公民要自觉遵守宪法,始终按照宪法原则和精神参与民主生活。 其次,公民要不断积累民主知识,形成尊重、宽容、批判和协商的民主态度(dù)。 
	最后,公民要通过依法参与公共事务,在实践中逐步增强民主意识。
    一个国家拥有什么素养的公民,就会有什么样的未来。 增强我国公民的民主意识,
	有利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也是社会主义制度(dù)永葆生命力的重要保证。
 
	   
 
 
    用例:道法九上 第3课 (追求民主价值 生活在新型民族国家)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ù)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dù),是人民掌握国家政权、行使权力的根本途径。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dù)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dù)。这项制度(dù)强调通过充分协商,求同存异,找到最大公约数,
	画出最大同心圆。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ù),
	是一项独具中国特色的实现民族平等、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利的基本政治制度(dù)。 
	实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dù),发展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
 
	   
 
 
    用例:道法九上 第4课 (建设法治中国 凝聚法治共识)
在 2014年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 国务院总理提出政府要建立“三张清单”
	(“权力清单”“负面清单”“责任清单”)制度(dù),用“清单”明确政府权责。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dù) 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dù)
	重大执法决定法制 审核制度(dù)的指导意见》 要求:行政执法机关要按照“谁执法谁公示”的原则,
	 明确公示内容的采集、传递、审核、发布职责,规范信息公示内容的标准、格式;要通过文字、音像等记录形式,
	  对行政执法的启动、调查取证、审核决定、送达执行等全部过程进行记录,并全面系统归档保存, 
	  做到执法全过程留痕和可回溯管理; 作出重大执法决定前,
	  要严格进行法制审核,未经法制审核或者审核未通过的,不得作出决定。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道法九上 第4课 (建设法治中国 凝聚法治共识)
道法九上 第4课 (建设法治中国 凝聚法治共识)
     道法九上 第3课 (追求民主价值 生活在新型民族国家)
道法九上 第3课 (追求民主价值 生活在新型民族国家)
     道法九上 第3课 (追求民主价值 参与民主生活)
道法九上 第3课 (追求民主价值 参与民主生活)
     道法九上 第1课 (踏上强国之路 走向共同富裕)
道法九上 第1课 (踏上强国之路 走向共同富裕)
     道法九上 第1课 (踏上强国之路 坚持改革开放)
道法九上 第1课 (踏上强国之路 坚持改革开放)
     《西游记》学习摘要
《西游记》学习摘要
     近代:顾颉刚(1893—1980) 《怀疑与学问》(九上5)
近代:顾颉刚(1893—1980) 《怀疑与学问》(九上5)
     近代:马南邨(cūn)(1912—1966)《不求甚解》(九下4)
近代:马南邨(cūn)(1912—1966)《不求甚解》(九下4)
     近代:竺可桢(1890—1974)《大自然的语言》(八下2)
近代:竺可桢(1890—1974)《大自然的语言》(八下2)
     《鸿门宴》
《鸿门宴》
     《格言联璧》
《格言联璧》
      中国历史七上 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中国历史七上 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中国历史七上 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中国历史七上 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中国历史七上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中国历史七上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世界历史九上 第5课 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
世界历史九上 第5课 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
      世界历史 第4课 希腊城邦和亚历山大帝国
世界历史 第4课 希腊城邦和亚历山大帝国
      世界历史九上 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
世界历史九上 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
      世界历史九上(古代亚非文明)01
世界历史九上(古代亚非文明)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