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语文-->汉字解读

汉字解读: 薄(bó、báo、bò)

汉字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一大奇迹,它是古老文字中唯一未曾间断、沿用至今的表意文字,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深入学习汉字,有助于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哲学、文学、艺术等,有助于培养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助于领悟中华民族神奇的生命文化力量。
薄(báo)
字义:〈形〉
(1) [口]∶不厚。引申为稀薄,淡薄 [thin]
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诗·小雅》
又如:薄衣(单薄的衣服);薄眉(淡扫蛾眉,用浅黛画的眉毛);薄唇轻言(嘴唇薄,说话声音轻细。引申指说话刻薄);薄纸;薄肉片
(2) 土地含养分少,不肥沃的 [infertile]
地薄,寡于积聚。——《史记·货殖列传》
又如:土地薄;薄田(不肥沃的田地)
(3) 感情不深;冷淡 [indifferent;be cold toward sb.;lack in warmth]。
如:情分不薄;薄幸(薄情,寡情);薄情(寡情,没有情意)
(4) 味淡 [tasteless; weak]。
如:薄咸(味淡和味咸);薄薄(形容滋味淡薄)

字义:〈名〉
(1) (形声。从芔,溥( pǔ)声。本义:草木丛生处)
草丛生为薄。——《广雅》
露申辛夷,死林薄兮。——《楚辞·屈原·涉江》
又如:薄草(丛生之草)
(2) 养蚕的工具;帘子 [bamboo tray]
高门悬薄(帘子)。——《庄子·达生》

又如:薄曲(养蚕的器具。多用竹篾或苇篾编制)

薄(bó)
字义:〈动〉
(1) 通“迫”。迫近;接近 [approach]
雷风相薄。——《易·说卦》
寒暑未薄而疾。——《荀子·天论》
薄暮冥冥,虎啸猿啼。——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又如:薄夜(薄暮,逼近夜晚。即黄昏);薄海(逼近于海,指从京师而至四方的海边。比喻地域的广大);薄晚(薄暮,傍晚);日薄西山;薄海同欢
(2) 通“博”。搏击;拍;击 [beat]
击之若雷,薄之若风。——《淮南子·兵略》
又如:薄狩(搏兽;打猎);薄伐(讨伐);薄触(搏击冲突)
(3) 减少,减损,减轻 [reduce]
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汉· 晁错《论贵粟疏》
薄滋味。——《礼记·月令》
又如:薄征(减轻租税);薄敛(减轻赋税);薄收(减产,收成不好);薄刑(轻刑)
(4) 轻视,看不起 [look down upon]
而夫婿乐逸,为婢仆所惑,日以厌薄。——清· 方苞《狱中杂记》
又如:厚此薄彼;薄慢(怠慢);薄情(不念情义。多用于男女情爱);薄悻(薄情;负心);薄待(轻视;亏待)
(5) 侵入;混杂 [trespass upon;mix]
矢溺皆闭其中,与饮食之气相薄。——清· 方苞《狱中杂记》
(6) 通“泊”。停止;依附 [stop;depend on]
去乡离家兮徕远客,超逍遥兮今焉薄。——《楚辞·宋王·九辩》
心憧憧若涉大川,遭风而未薄。——《盐铁论·刺复》

字义:〈形〉
(1) 物体扁平,与“厚”相对 [thin]
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诗·小雅》
或厚或薄。——《荀子·富国》
(2) 引申为微小,少 [small]
德薄而位尊…——《易·系辞》
事力劳而供奉薄。——《韩非子·五蠹》
又如:薄仪(微少的礼物);薄具(略微具备);薄艺(小技能);薄寒(微寒)
(3) 不浓;淡薄 [light;thin]
贵贱情何薄。——《孔雀东南飞》
又如:薄妆(薄面。淡妆);薄蚀(日月掩食而无光);薄眉(淡扫蛾眉,用浅黛画的眉毛)
(4) 微薄 [meagre;scant;simple and crude]。
如:薄识(敝友。对别人谦称自己的朋友);薄才(微薄的才能。犹不才。常用为自谦之辞);薄亲(谦词。称自己的亲戚)
(5) 急迫;迅速 [urgent;fast]。
如:薄言(急急忙忙);薄剧(急迫)
(6) 指人心、世道、纲纪等衰微轻薄;不庄重 [humble;vulgar]
为人薄行,有俊才。——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
又如:薄德(菲德,道德不厚;缺德);薄相(轻薄之相。有捉弄、玩弄的意思)
(7) 虚假刻薄,不厚道 [unkind;ungenerous]
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史记·商君传》
又如:薄夫(刻薄的人);薄心肠(言待人寡恩无义)
(8) [土地]贫瘠 [infertile]
薄田十五顷。——晋·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薄(bò)
[薄荷],多年生草本植物。茎和叶有清凉香味,可入药。
用例:《格言联璧》
青天白日的节义,自暗室屋漏中培来。旋乾转坤的经纶,自临深履薄(bó)处得力。   
薄(bó)我以福,吾厚吾德以迓之。天劳我以形,吾逸吾心以补之。天危我 以遇,吾享吾道以通之。天苦我以境,吾乐吾神以畅之。   
常思终天抱恨,自不得不尽孝心。常思度日艰难,自不得不节费用。 常思人命脆薄(báo),自不得不加修持。常思杀债难偿,自不得不惜口腹。常思世态 炎凉,自不得不奋志气。常思法网难漏,自不得不戒非为。常思身命易倾, 自不得不存善念。
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从烈火中锻来。思立揭地掀天的事功,须向薄(bó)冰上履过。   

用例:中国历史七上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 汉高祖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 他下令“兵皆罢归家”,让士兵还乡务农, 并将那些因战乱、饥荒而成为奴婢的人释放为平民,以增加农业劳动力。 为稳定民心,鼓励人民致力农业生产,汉高祖采取轻徭薄(bó)赋的政策, 减轻农民的赋税,相应地减免徭役及兵役。

用例:中国历史七上 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420—589年,中国南方政权更迭频繁, 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这些王朝都在建康定都,历史上统称为“南朝”。
宋是南朝疆域最大的朝代。 宋武帝、宋文帝在位的30余年时间里,轻徭薄(bó)赋, 江南民殷国富,社会比较安定。

用例:中国历史七上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更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 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也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 尤其是在民族心理上,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汇,思想感情日益沟通, 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bó),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用例:中国历史七上 第13课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
元有天下,薄(bó)(通“迫”)海内外,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
—《元史·地理志》

用例:中国历史七上 第3课 盛唐气象
“长安百花时,风景宜轻薄(bó)。无人不沽酒,何处不闻乐。” 这是唐朝诗人刘禹锡的诗《百花行》,描写的是长安城人们赏花的盛况。

用例:中国历史八上 第16课 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
八七会议结束后,毛泽东回到湖南领导秋收起义。 1927 年 9 月,毛泽东在湘赣边界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的旗帜,举行秋收起义。 起义开始时比较顺利,攻占了一些县城,但由于城里敌人力量强大,起义军受到严重挫折。 为保存革命力量,毛泽东决定放弃攻打中心城市长沙的计划, 改向敌人统治力量薄(bó)弱的山区进军。 1927 年10 月,毛泽东率领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地区,开始创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拉开了中国革命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根据地的序幕。

用例:中国历史八上 第1课 鸦片战争
1411年,郑和第三次下西洋返国时,明成祖朱棣为褒奖郑和航海的功德, 彰昭大明国力雄厚, 厚往薄(báo)来,使“海外平服”之丰功;同时为供奉郑和带回的罗汉画像、佛牙、玉玩, 种植稀异树种如西府海棠等,敕(chì)建静海寺。

用例:《荷塘月色》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báo)的青雾浮起在 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用例:三国:诸葛亮《出师表》(九下六)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不宜妄自菲薄(bó),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用例:元末明初: 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三顾茅庐》(九上6)
玄德拜请孔明曰:“备虽名微德薄(bó),愿先生不弃鄙贱,出山相助。备当拱听明诲。”

用例:北宋:范仲淹(989—1052)《岳阳楼记》(九上3)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 樯(qiáng)倾楫(jí)摧; 薄(bó)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用例:唐:刘长卿(约726年-789或790年)《长沙过贾谊宅》(九上3)
三年谪(zhé)宦此栖(qī)迟,万古惟留楚客悲。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bó),湘水无情吊(diào)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用例:唐:岑参(约715—770)《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九下6)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sàn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bó)
将军角jiǎo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xíng处。

用例:唐:王绩(约589—644)《野望》(八上3)
东皋薄(bó,通“迫”)暮望,徙倚(xǐ yǐ)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参考资料
唐:王绩(约589—644)《野望》(八上3)
唐:岑参(约715—770)《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九下6)
唐:刘长卿(约726年-789或790年)《长沙过贾谊宅》(九上3)
北宋:范仲淹(989—1052)《岳阳楼记》(九上3)
元末明初: 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三顾茅庐》(九上6)
三国:诸葛亮《出师表》(九下六)
《荷塘月色》
中国历史八上 第1课 鸦片战争
中国历史八上 第16课 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
中国历史七上 第3课 盛唐气象
中国历史七上 第13课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
中国历史七上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中国历史七上 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中国历史七上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格言联璧》

返回前一页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