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一大奇迹,它是古老文字中唯一未曾间断、沿用至今的表意文字,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深入学习汉字,有助于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哲学、文学、艺术等,有助于培养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助于领悟中华民族神奇的生命文化力量。
   
薄(báo)   
  
 字义:〈形〉
 
 字义:〈形〉   
    
 (1) [口]∶不厚。引申为稀薄,淡薄 [thin]
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诗·小雅》
又如:薄衣(单薄的衣服);薄眉(淡扫蛾眉,用浅黛画的眉毛);薄唇轻言(嘴唇薄,说话声音轻细。引申指说话刻薄);薄纸;薄肉片
(2) 土地含养分少,不肥沃的 [infertile]
地薄,寡于积聚。——《史记·货殖列传》
又如:土地薄;薄田(不肥沃的田地)
(3) 感情不深;冷淡 [indifferent;be cold toward sb.;lack in warmth]。
如:情分不薄;薄幸(薄情,寡情);薄情(寡情,没有情意)
(4) 味淡 [tasteless; weak]。
如:薄咸(味淡和味咸);薄薄(形容滋味淡薄)
  
 字义:〈名〉
 
 字义:〈名〉   
   
 (1) (形声。从芔,溥( pǔ)声。本义:草木丛生处)
 
草丛生为薄。——《广雅》
 
露申辛夷,死林薄兮。——《楚辞·屈原·涉江》
又如:薄草(丛生之草)
(2) 养蚕的工具;帘子 [bamboo tray]
高门悬薄(帘子)。——《庄子·达生》
  
又如:薄曲(养蚕的器具。多用竹篾或苇篾编制)
薄(bó)   
  
 字义:〈动〉
 
 字义:〈动〉   
    
(1) 通“迫”。迫近;接近 [approach]
 
雷风相薄。——《易·说卦》
 
寒暑未薄而疾。——《荀子·天论》
薄暮冥冥,虎啸猿啼。——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又如:薄夜(薄暮,逼近夜晚。即黄昏);薄海(逼近于海,指从京师而至四方的海边。比喻地域的广大);薄晚(薄暮,傍晚);日薄西山;薄海同欢
(2) 通“博”。搏击;拍;击 [beat]
击之若雷,薄之若风。——《淮南子·兵略》
又如:薄狩(搏兽;打猎);薄伐(讨伐);薄触(搏击冲突)
(3) 减少,减损,减轻 [reduce]
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汉· 晁错《论贵粟疏》
薄滋味。——《礼记·月令》
又如:薄征(减轻租税);薄敛(减轻赋税);薄收(减产,收成不好);薄刑(轻刑)
(4) 轻视,看不起 [look down upon]
而夫婿乐逸,为婢仆所惑,日以厌薄。——清· 方苞《狱中杂记》
又如:厚此薄彼;薄慢(怠慢);薄情(不念情义。多用于男女情爱);薄悻(薄情;负心);薄待(轻视;亏待)
(5) 侵入;混杂 [trespass upon;mix]
矢溺皆闭其中,与饮食之气相薄。——清· 方苞《狱中杂记》
(6) 通“泊”。停止;依附 [stop;depend on]
去乡离家兮徕远客,超逍遥兮今焉薄。——《楚辞·宋王·九辩》 
心憧憧若涉大川,遭风而未薄。——《盐铁论·刺复》
  
 字义:〈形〉
 
 字义:〈形〉   
    
 (1) 物体扁平,与“厚”相对 [thin]
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诗·小雅》
或厚或薄。——《荀子·富国》
 
(2) 引申为微小,少 [small]
德薄而位尊…——《易·系辞》
事力劳而供奉薄。——《韩非子·五蠹》
又如:薄仪(微少的礼物);薄具(略微具备);薄艺(小技能);薄寒(微寒)
(3) 不浓;淡薄 [light;thin]
 
贵贱情何薄。——《孔雀东南飞》
又如:薄妆(薄面。淡妆);薄蚀(日月掩食而无光);薄眉(淡扫蛾眉,用浅黛画的眉毛)
(4) 微薄 [meagre;scant;simple and crude]。
如:薄识(敝友。对别人谦称自己的朋友);薄才(微薄的才能。犹不才。常用为自谦之辞);薄亲(谦词。称自己的亲戚)
(5) 急迫;迅速 [urgent;fast]。
如:薄言(急急忙忙);薄剧(急迫)
(6) 指人心、世道、纲纪等衰微轻薄;不庄重 [humble;vulgar]
为人薄行,有俊才。——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
又如:薄德(菲德,道德不厚;缺德);薄相(轻薄之相。有捉弄、玩弄的意思)
(7) 虚假刻薄,不厚道 [unkind;ungenerous]
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史记·商君传》
又如:薄夫(刻薄的人);薄心肠(言待人寡恩无义)
(8) [土地]贫瘠 [infertile]
薄田十五顷。——晋·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薄(bò)    
 
  [薄荷],多年生草本植物。茎和叶有清凉香味,可入药。  
 
 
  
 
 
    用例:《格言联璧》
青天白日的节义,自暗室屋漏中培来。旋乾转坤的经纶,自临深履薄(bó)处得力。   
天薄(bó)我以福,吾厚吾德以迓之。天劳我以形,吾逸吾心以补之。天危我 以遇,吾享吾道以通之。天苦我以境,吾乐吾神以畅之。   
常思终天抱恨,自不得不尽孝心。常思度日艰难,自不得不节费用。
	常思人命脆薄(báo),自不得不加修持。常思杀债难偿,自不得不惜口腹。常思世态 炎凉,自不得不奋志气。常思法网难漏,自不得不戒非为。常思身命易倾, 自不得不存善念。 
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从烈火中锻来。思立揭地掀天的事功,须向薄(bó)冰上履过。   
 
 
 
   
 
 
    用例:中国历史七上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 汉高祖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 他下令“兵皆罢归家”,让士兵还乡务农, 并将那些因战乱、饥荒而成为奴婢的人释放为平民,以增加农业劳动力。 
	为稳定民心,鼓励人民致力农业生产,汉高祖采取轻徭薄(bó)赋的政策, 减轻农民的赋税,相应地减免徭役及兵役。 
 
   
 
 
    用例:中国历史七上 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420—589年,中国南方政权更迭频繁, 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这些王朝都在建康定都,历史上统称为“南朝”。
    宋是南朝疆域最大的朝代。 宋武帝、宋文帝在位的30余年时间里,轻徭薄(bó)赋, 江南民殷国富,社会比较安定。
 
   
 
 
    用例:中国历史七上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更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 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也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 尤其是在民族心理上,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汇,思想感情日益沟通, 
	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bó),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用例:中国历史七上 第13课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
元有天下,薄(bó)(通“迫”)海内外,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
        —《元史·地理志》
 
   
 
 
    用例:中国历史七上 第3课 盛唐气象
    “长安百花时,风景宜轻薄(bó)。无人不沽酒,何处不闻乐。” 
	这是唐朝诗人刘禹锡的诗《百花行》,描写的是长安城人们赏花的盛况。 
 
   
 
 
    用例:中国历史八上 第16课 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
 八七会议结束后,毛泽东回到湖南领导秋收起义。 1927 年 9 月,毛泽东在湘赣边界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的旗帜,举行秋收起义。 起义开始时比较顺利,攻占了一些县城,但由于城里敌人力量强大,起义军受到严重挫折。 为保存革命力量,毛泽东决定放弃攻打中心城市长沙的计划,
	改向敌人统治力量薄(bó)弱的山区进军。 1927 年10 月,毛泽东率领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地区,开始创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拉开了中国革命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根据地的序幕。
 
   
 
 
    用例:中国历史八上 第1课 鸦片战争
1411年,郑和第三次下西洋返国时,明成祖朱棣为褒奖郑和航海的功德, 彰昭大明国力雄厚,
	厚往薄(báo)来,使“海外平服”之丰功;同时为供奉郑和带回的罗汉画像、佛牙、玉玩, 种植稀异树种如西府海棠等,敕(chì)建静海寺。
 
   
 
 
    用例:《荷塘月色》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báo)的青雾浮起在 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用例:三国:诸葛亮《出师表》(九下六)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不宜妄自菲薄(bó),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用例:元末明初: 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三顾茅庐》(九上6)
玄德拜请孔明曰:“备虽名微德薄(bó),愿先生不弃鄙贱,出山相助。备当拱听明诲。”
 
   
 
 
    用例:北宋:范仲淹(989—1052)《岳阳楼记》(九上3)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 樯(qiáng)倾楫(jí)摧;
	薄(bó)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用例:唐:刘长卿(约726年-789或790年)《长沙过贾谊宅》(九上3)
三年谪(zhé)宦此栖(qī)迟,万古惟留楚客悲。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bó),湘水无情吊(diào)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用例:唐:岑参(约715—770)《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九下6)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sàn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bó)。
    将军角jiǎo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xíng处。
 
   
 
 
    用例:唐:王绩(约589—644)《野望》(八上3)
东皋薄(bó,通“迫”)暮望,徙倚(xǐ yǐ)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唐:王绩(约589—644)《野望》(八上3)
唐:王绩(约589—644)《野望》(八上3)
        唐:岑参(约715—770)《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九下6)
唐:岑参(约715—770)《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九下6)
        唐:刘长卿(约726年-789或790年)《长沙过贾谊宅》(九上3)
唐:刘长卿(约726年-789或790年)《长沙过贾谊宅》(九上3)
        北宋:范仲淹(989—1052)《岳阳楼记》(九上3)
北宋:范仲淹(989—1052)《岳阳楼记》(九上3)
        元末明初: 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三顾茅庐》(九上6)
元末明初: 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三顾茅庐》(九上6)
        三国:诸葛亮《出师表》(九下六)
三国:诸葛亮《出师表》(九下六)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中国历史八上 第1课 鸦片战争
中国历史八上 第1课 鸦片战争
        中国历史八上 第16课 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
中国历史八上 第16课 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
        中国历史七上 第3课 盛唐气象
中国历史七上 第3课 盛唐气象
        中国历史七上 第13课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
中国历史七上 第13课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
        中国历史七上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中国历史七上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中国历史七上 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中国历史七上 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中国历史七上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中国历史七上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格言联璧》
《格言联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