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一大奇迹,它是古老文字中唯一未曾间断、沿用至今的表意文字,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深入学习汉字,有助于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哲学、文学、艺术等,有助于培养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助于领悟中华民族神奇的生命文化力量。
阿(ā)
字义:〈助〉
置于语尾。
如:「做人阿!要脚踏实地才是。」
通「啊」。
字义:〈叹〉
表示疑问、惊讶等语气。
如:「阿!你怎么啦?为什么血流满面?」
字义:〈缀〉
词头:➊ 加在称谓上。如:「阿姨」、「阿婆」、「阿兄」、「阿爹」。南朝梁·无名氏〈木兰诗〉二首之一:「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➋ 加在名字上。如汉代曹操的小字称为「阿瞒」、三国时蜀汉后主刘禅人称「阿斗」。
阿(à)
字义:〈副〉
〈方〉∶可,是否 [may;can;whether or not]。用在问句中,加强语气。如:阿晓得(可晓得)?阿去(可去)?
阿(ē)
字义:〈名〉
(1) (形声。从阜,可声。本义:大的山陵,大的土山)
阿,大陵也。一曰曲阜也。——《说文》
在彼中阿。——《诗·小雅·菁菁者莪》
又如:阿丘(一边偏高的土丘)
(2) 泛指山 [mountain]
流自眺夫衡阿兮。——张衡《思玄赋》。注:“山下也。”
又如:阿阜(山峰,峰峦);崇阿(高大的山)
(3) 山坡 [hillside]
(4) 细缯,古代一种轻细的丝织品 [fine silks]
衣阿锡,曳齐纨。——《淮南子·修务》
又如:阿锡(细的丝布。阿指细缯,锡是细布)
(5) 曲隅,角落 [corner]
四阿重屋。——《周礼·考工记》
若有人兮山之阿。——《楚辞·山鬼》。注:“曲隅也。”
(6) 水边 [waterside]
丙午,天子饮于河水之阿。——《穆天子传》
(7) 近旁 [nearby;near]。如:阿门(旁门)
(8) 地名。即今山东省东阿县 [Dong'e county]。如:阿缟(古代齐国东阿县所产的细缯)
字义:〈动〉
(1) 曲从;迎合 [pander to;play up to]
弗谏而阿之。——《国语·周语》。注:“随也。”
阿郑君之心。——《吕氏春秋·长见》
又如:阿奉(阿谀奉承);阿世(迎合世俗);阿邑(迎合奉承的样子);阿意(曲意附和他人的心意)
(2) 偏袒 [be unfairly partial to]。如:阿好(偏袒自己所喜好的人或事物);阿私(偏袒;庇护);阿党(结党偏私)
(3) 〈方〉∶通“屙”。
用例:中国历史七上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秦始皇完成了统一中国的事业,实行了各项巩固统一的措施, 并创立了郡县制等后世沿用的制度。
但他的统治具有急于求成和暴虐的特点。 他对农民征收沉重的赋税,迫使农民将三分之二的收获物上缴国家。
他又连年在全国大规模地征调民力服徭役和兵役, 如修建骊山陵和阿(ē)房宫役使70多万人,
征伐南方调发了50万士卒, 修筑长城征派了 40万人。当时全国人口约 2000万,
而每年服役的成年男子就有300万。
农民阶级受到残酷的剥削和压迫,成千上万的农民背井离乡, 脱离农业生产,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用例:《格言联璧》
阿(ē)谀取容,男子耻为妾妇之道。本真不凿,大人不失赤子之心。
做秀才如处子,要怕人;既入仕如媳妇,要养人;归林下如阿(ā)婆,要教人。
用例:元:张养浩(1270—1329)《山坡羊·潼关怀古》(九下6)
骊山四顾,阿(ē)房一炬,
当时奢侈今何处?
只见草萧疏,水萦纡。
至今遗恨迷烟树。
列国周齐秦汉楚。
赢,都变做了土;
输,都变做了土。
用例:北宋:司马光(1019—%201086)《资治通鉴》之《孙权劝学》(七下1)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 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语气词,通“耶”)!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ā)蒙!” 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suì多音字)拜蒙母,结友而别。
用例:北宋:郭茂倩(1041年-1099年)编《乐府诗集》之《十五从军征》(九下6)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ā)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ā)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参考资料
北宋:郭茂倩(1041年-1099年)编《乐府诗集》之《十五从军征》(九下6)
北宋:司马光(1019—%201086)《资治通鉴》之《孙权劝学》(七下1)
元:张养浩(1270—1329)《山坡羊·潼关怀古》(九下6)
中国历史七上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格言联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