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语文-->汉字解读

汉字解读: 辟(bì、pì)

汉字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一大奇迹,它是古老文字中唯一未曾间断、沿用至今的表意文字,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深入学习汉字,有助于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哲学、文学、艺术等,有助于培养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助于领悟中华民族神奇的生命文化力量。
辟(bì)
字义:〈名〉
(1) (会意。小篆字形,从卩,从辛,从口。“卩”,音 jié,甲骨文象人曲膝而跪的样子。“辛”,甲骨文象古代酷刑用的一种刀具。本义:法律,法度)
辟,法也。从卩、从辛,节制其罪也。从口,用法者也。——《说文》
“辟言不信”。(法度之言,而不听信。)——《诗·小雅·雨无止》
(2) 君主 [monarch]
辟遏有德。——《汉书·五行志》。注:“天子也。”
皇王(指周武王)维(语气词)辟。——《诗经·大雅·文王有责》
又如:复辟
(3) 古称官吏 [official]
三卿一长曰辟。——《周书·武顺》
(4) 罪,罪行 [crime]
言奇者见疑,行殊者得辟。——《汉书》

字义:〈动〉
(1) 通“避”。回避,躲避 [avoid]
使咸知王之好恶辟行之。——《周礼·掌交》
子曰: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论语·宪问》
行辟人可也。——《孟子》
不辟死伤。——《荀子·荣辱》
又如:辟邪(避免或驱除邪恶)
(2) 征召来授予官职 [appoint to an official position]
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后汉书·张衡传》

辟(pì)
字义:〈动〉
(1) (形声。从门,辟声。本义:打开,开启)
辟,开也。——《说文》
辟户为之乾。——《易·系辞传》
唇吻翕辟。——《聊斋志异·促织》
又如:辟阖(开合);辟翕(开合);辟门(开门。后比喻广开贤路,访求人才);辟面(辟头。开头,起首);辟道(开道);
(2) 开辟;开拓 [open up]
欲辟土地。——《孟子·梁惠王上》
周宣王辟国千里,非贪侵也。——《盐铁论·地广》
又如:辟地(开辟疆域);辟土(开拓疆域)
(3) 驳斥 [refute]
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又如:辟谣;辟佛(反佛教,驳斥佛理);辟驳(驳斥)
(4) 开垦 [reclaim]
农辟地。——《商君书·弱民》
又如:辟田(开垦田地。同辟土);辟治(开发治理);辟除(开垦)
(5) 屏除;驱除 [get rid of;remove;drive out]
举公义,辟私怨。——《墨子·尚贤上》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为为己。——《孟子·梁惠王上》
又如:辟邪(屏除邪恶)

字义:〈形〉
开阔;宽广 [wide]
不若从炉塘道,稍迂而路辟。——《徐霞客游记》

用例:世界历史九上 第5课 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
公元前 264—前 146年,罗马与迦太基为争夺西地中海霸权先后进行了三次战争。 罗马人称迦太基人为“布匿人”,因此这三次战争被称为“布匿战争”。 第一次战争,迦太基战败,罗马获得西西里岛和大量赔款。 在第二次战争中,迦太基统帅汉尼拔率部长途跋涉,翻越白雪皑皑的阿尔卑斯山, 突然出现在意大利北部,重创罗马大军,并在意大利转战十余年。罗马一方面坚守本土, 另一方面派遣军队进入迦太基开辟(pì)第二战场。 汉尼拔被迫回国应战,遭到惨败;迦太基成为罗马的附属国。 但罗马仍不满足,要求拆毁迦太基城,挑起第三次战争。 迦太基人反抗失败,迦太基城被夷为平地。

用例:世界历史九上 第15课 探寻新航路
1487 年,迪亚士在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下, 带领由 3 艘轻便帆船组成的船队沿非洲西海岸南下, 在第二年到达非洲的好望角。
迪亚士的航行, 实际上已经打开了绕道非洲南端通往东方的航路。 葡萄牙王室备受鼓舞, 决定派船队继续沿迪亚士开辟(pì)的航路南行, 寻找到印度的通道。 1497 年,达·伽马从葡萄牙出发,绕过好望角,溯非洲东海岸北上, 横渡印度洋,1498 年到达印度西海岸。 此次航行,达·伽马带回大量胡椒、肉桂等香料,还带回大量的黄金, 获得高出航行成本几十倍的利润。

用例:世界历史九上 第17课 君主立宪制的英国
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来临。 在欧洲,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开辟(pì)了道路;法国大革命摧毁了封建统治, 资产阶级开始掌握政权。

用例:世界历史九上 第19课 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
法国大革命使欧洲各国君主深受震动,他们害怕革命传播,决定绞杀法国的革命。 英、荷、西与普、奥等国结成反法联盟,从几个方向进攻法国。 法国国内的保王党势力乘机抬头, 妄图复辟(bì)。 在异常严峻的形势下,以罗伯斯庇尔为首的雅各宾派组成了救国委员会, 采取一系列严厉措施,平息了国内叛乱,打退了反法联军,把法国大革命推向高潮。 但是,雅各宾派的打击面过宽,搞得人人自危,结果罗伯斯庇尔等人也在政变中被送上断头台。 不久,新的反法联军又卷土重来。

用例:世界历史九下 第15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此后, 苏军连续进攻, 扭转了苏德战场的形势。 1943 年 7 月,墨索里尼政府垮台,不久,意大利宣布无条件投降。 1944 年 6 月,美、英盟军成功登陆法国诺曼底,开辟(pì)了欧洲第二战场, 德国陷入东西两个战场的夹击之中。

用例:世界历史九下 第5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
1869 年,美国人海厄特发明了赛璐珞的制造技术,现代塑料工业由此诞生。 1884 年,法国人夏尔多内发明了人造纤维,开辟(pì)了新的纺织品生产领域。

用例:中国历史七上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自从张骞开辟(pì)通往西域的道路后, 汉朝和西域的使者开始相互往来,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 商人们载着汉朝的丝绸等货物,从长安出发,穿过河西走廊, 经西域运往中亚、西亚,再转运到更远的欧洲; 又把西域的物产和奇珍异宝运到中原。 这条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道路,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

汉武帝还大力开辟(pì)海上交通, 汉朝时已形成了多条海上航线。 其中,从山东沿岸出发的船只穿过黄海, 可到达朝鲜、日本。更重要的一条航线是从东南沿海港口出发, 经中南半岛南下,绕过马来半岛,穿过马六甲海峡, 通往孟加拉湾沿岸,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①。 中国的丝绸等物品经过这条航线再转运到欧洲地区,因此这条航线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

西汉末年,匈奴重新控制了西域, 汉朝与西域的往来中断。东汉明帝时,派兵出击匈奴, 并派班超出使西域。 班超克服重重困难,使西域各国重新与汉朝建立联系。 他得到了西域各国的信任,长期留守西域。班超在西域期间, 还派甘英出使大秦 ①。甘英到达安息后受阻,未能继续前行, 但此行开辟(pì)了通往西亚的路线。 班超经营西域 30多年, 到 71岁时才回到中原,不久去世。他的儿子班勇继承父业,再次出使西域。

用例:中国历史八上 第16课 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先后领导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一系列武装暴动。 毛泽东在领导 秋收起义 过程中, 逐渐将 革命的重心放在偏僻的农村,开展工农武装割据的斗争 , 开辟(pì)了一条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的正确革命道路。

用例:中国历史八上 第11课 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
袁世凯上台之后,一再破坏责任内阁制,解散国民党和国会, 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甚至公然复辟(bì)帝制。 为了维护共和制度,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同全国人民一道,与北洋军阀政府展开了不懈的斗争。

用例:中国历史八上 第14课 中国共产党诞生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秘密召开期间, 因受到法租界巡捕的干扰,后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 以游客泛舟为掩护,继续进行, 最终完成会议议程。上海党的一大会址,嘉兴南湖红船,是中国共产党梦想起航的地方。 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充分展现了开天辟(pì)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 , 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 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红船精神就是其重要体现。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pì)地的大事变。 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不是偶然的,是适应近代以来中国社会进步和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 是近代历史选择的必然结果。

用例:中国历史八上 第1课 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爆发前,清朝统治下的中国危机四伏。西方已经进入资本主义时代, 英国成为头号工业强国,并不断向外进行殖民主义扩张, 掠夺殖民地。英国为了开辟(pì)海外市场, 向中国运来呢绒、布匹,但遭到中国男耕女织式的自然经济的排斥,严重滞销。 而中国向英国输出的茶叶、生丝等,销路旺盛。

用例:中国历史八上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邓贤在《决定中国命运的700天》一书中这样描述: “(强渡黄泛区以后)最惊险的一幕发生在淮河岸边。渡口没有船,也没有桥,河水又深又急难以徒涉, 尾随的追兵已经赶来,后卫阻击战全面爆发。 紧急之中,司令员刘伯承 亲自夜探淮河,经过寻访竟然找到一处当地人过河的浅滩, 为大军开辟(pì)一条生路。”

董存瑞,河北怀来人,1945年7月参加八路军,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8年5月25日,他参加隆化战斗,被选为爆破组长,率全班连续炸掉4座炮楼、5座碉堡,随即发起冲锋, 突然遭到一座桥型暗堡中的机枪猛烈火力的封锁,部队突击受阻。 他抱着炸药包冲到桥下,发现无处安置炸药,而总攻时间已到,于是毅然托起炸药包抵住桥身炸毁暗堡, 壮烈牺牲, 以自己的生命为部队开辟(pì)了前进道路。1950年9月,董存瑞被追认为“全国战斗英雄”。

用例:中国历史八上 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19 世纪 70 年代以后,西方发明的火车、轮船、电车、汽车、飞机等新式交通工具相继传入中国。 新式交通工具的引入,方便了人们的出行,促进了商品的流通。 近代铁路和公路的修筑, 水上、空中航线的开辟(pì),新式马路的修建,传统街道的改造, 近代交通管理和通信事业的发展,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用例:中国历史八上 第26课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齐白石擅绘花鸟草虫,画法上工笔、写意兼长,造诣精深。 徐悲鸿熟悉中西画法,并以西洋写实主义的技法来改革中国画法, 创作了《田横五百士》《愚公移山》等鸿篇巨制, 在中国画技法和意境上开辟(pì)了新时代。

用例:中国历史八下 第2课 抗美援朝
黄继光是 上甘岭战役中的一位战斗英雄。在一次战斗中,黄继光所在的营奉命去夺取一个被敌人占领的高地。 当冲锋部队遭到敌人火力阻击时,黄继光在已经受伤、手榴弹用尽的情况下,奋不顾身地冲了上去, 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的机枪射口,为战友开辟(pì)了前进道路,自己英勇牺牲。

用例:战国时期:孟子《鱼我所欲也》(九下3)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wù),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bì)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bì)患者何不为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bì)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用例:现代:杨振宁(1922-)《邓稼先》(七下1)
杨振宁在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等领域作出里程碑性贡献。20世纪50年代和R.L.米尔斯合作提出非阿贝尔规范场理论; 1956年和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定律;在粒子物理和统计物理方面做了大量开拓性工作, 提出杨-巴克斯特方程,开辟(pì)量子可积系统和多体问题研究的新方向等。 他还推动了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科学研究所、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南开大学理论物理研究室和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的成立。

用例:现代:汪曾祺(1920—1997)《昆明的雨》(八上4)
宁坤要我给他画一张画,要有昆明的特点。我想了一些时候,画了一幅:右上角画了一片倒挂着的浓绿的仙人掌,末端开出一朵金黄色的花;左下画了几朵青头菌和牛肝菌。题了这样几行字:
“昆明人家常于门头挂仙人掌一片以辟(bì)邪,仙人掌悬空倒挂,尚能存活开花。于此可见仙人掌生命之顽强,亦可见昆明雨季空气之湿润。雨季则有青头菌、牛肝菌,味极鲜腴。”
我想念昆明的雨。

用例:近代:朱光潜(1897—1986)《无言之美》(九下4)
就戏剧说,无言之美更容易看出。许多作品往往在热闹场中动作快到极重要的一点时,忽然万籁俱寂,现出一种沉默神秘的景象。梅特林克(Maeterlinck)的作品就是好例。譬如《青鸟》的布景,择夜阑人静的时候,使重要角色睡得很长久,就是利用无言之美的道理。梅氏并且说:“口开则灵魂之门闭,口闭则灵魂之门开。” 赞无言之美的话不能比此更透辟(pì)了。莎士比亚的名著《哈姆雷特》一剧开幕便描写更夫守夜的状况

用例:近代:袁珂(1916—2001)《女娲(wā)造人》(七上6)
天地开辟(pì)以后,天上有了太阳、月亮和星星,地上有了山川草木, 甚至有了鸟兽虫鱼了,可是单单没有人类。这世间,无论怎样说,总不免显得有些荒凉寂寞。
不知道什么时候,出现了一个神通广大的女神,叫做女娲。据说,她一天当中能够变化七十次。有一天,大神女娲行走在这片莽莽榛榛的原野上, 看看周围的景象,感到非常孤独。她觉得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起来才好。

用例:近代:鲁迅(1881—1936)《朝花夕拾》——《 阿长与《山海经》》(七下3)
“恭喜恭喜!大家恭喜!真聪明!恭喜恭喜!”她于是十分喜欢似的,笑将起来,同时将一点冰冷的东西,塞在我的嘴里。 我大吃一惊之后,也就忽而记得,这就是所谓福橘,元旦辟(pì)头的磨难,总算已经受完,可以下床玩耍去了。

参考资料
近代:鲁迅(1881—1936)《朝花夕拾》——《 阿长与《山海经》》(七下3)
近代:袁珂(1916—2001)《女娲造人》(七上6)
近代:朱光潜(1897—1986)《无言之美》(九下4)
现代:汪曾祺(1920—1997)《昆明的雨》(八上4)
现代:杨振宁(1922-)《邓稼先》(七下1)
战国时期:孟子《鱼我所欲也》(九下3)
中国历史八下 第2课 抗美援朝
中国历史八上 第26课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中国历史八上 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中国历史八上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中国历史八上 第1课 鸦片战争
中国历史八上 第14课 中国共产党诞生
中国历史八上 第11课 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
中国历史八上 第16课 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
中国历史七上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世界历史九下 第5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
世界历史九下 第15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
世界历史九上 第19课 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
世界历史九上 第17课 君主立宪制的英国
世界历史九上 第15课 探寻新航路
世界历史九上 第5课 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

返回前一页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