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一大奇迹,它是古老文字中唯一未曾间断、沿用至今的表意文字,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深入学习汉字,有助于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哲学、文学、艺术等,有助于培养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助于领悟中华民族神奇的生命文化力量。
   
塞(sāi)   
  
 字义:〈动〉
 
 字义:〈动〉   
 (1) (会意兼形声。从土,塞( xià)声。塞同罅,空隙之义。本义:阻隔;堵住)
 
塞,隔也。——《说文》
 
从者塞途。——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诸葛亮《出师表》
 又如:塞耳(堵住耳朵);塞绝(堵塞断绝);塞噎(阻塞,哽噎);塞话(使人生气的话);塞狗洞(把银钱花在无用的地方);塞除(堵塞并消除);塞井夷灶(填井平灶。谓作好布阵的准备。亦表示决心战斗,义无反顾);塞井焚舍(填井烧屋,表示决心死战)
(2) 填塞;充满 [stuff;cram;squeeze in]
志气塞乎天地。——《孔子·闲居》注:“满也。”
五味芬芳,以塞其口。——《荀子·富国》。注:“犹充也。”
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又如:箱子不太满,再塞点东西;这房子里居然塞了八辆车
(3) 遏止,禁止 [suppress;prohibit;ban;forbid]
善治者塞民以法。——《商君书·画策》
 又如:塞默(犹沉默,不作声);塞嘿(塞默)
(4) 使满足[satisfy]。如:塞望(满足别人期望);塞职(称职);塞白(充数)
(5) 补救;抵偿[compensate]
将欲何施,以塞此名。——《汉书·于定国传》
 又如:塞咎(抵补罪过)
(6) 答,回报[answer;repay]。如:塞别(酬别);塞诘(回答问题)
(7) 安插,给某人安排一个岗位 [manage to arrange a position for sb.]。如:他在办公室里又塞了一个人进来当探子
(8) 行贿 [practise bribe]。如:再塞他点钱,事情就能办成了
(9) 搪塞;应付 [evade;stall]
备极护爱,留待限期,以塞官责。——《聊斋志异·促织》
 又如:塞白(拼凑文字搪塞或应付考试)
  
 字义:〈名〉
 
 字义:〈名〉   
 塞子,堵住洞口、瓶口等的东西 [stopper;cork]。如:瓶塞;木塞;活塞
 
   
 字义:〈形〉
 
 字义:〈形〉   
 (1) 困窘,时运不通 [be in difficult position]
孰云时与命,通塞皆自由。——韩愈《驽骥》
(2) 诚实 [honest]
仲氏任只,其心塞渊。——《诗·邶风·燕燕》
 
  
 
 塞(sài)   
  
 字义:〈名〉
 
 字义:〈名〉   
 (1) 险要之处;要塞,边塞 [pass a place of strategic importance;fortress]
完要塞。——《礼记·月令》。注:“边城要害处也。”
 
山有九塞。——《吕氏春秋·有始》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晋·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又如:边塞(边疆地区的要塞);塞守(占据边界险要处);塞人(古代指塞外的游牧民族);塞徼(边塞上的碉堡);塞邦(塞外之国);塞色(塞外的景象);塞邑(形势险要的边境城邑);塞角(塞外所吹的号角);塞垣(本指汉代为抵御鲜卑所设的边塞,后亦指长城;边关城墙)
(2) 边境[frontier]
筑明堂于塞外。——《汉书·邓通传》。注:“境外也。”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宋· 范仲淹《渔家傲》
 又如:塞垣(边境地带);塞曲(边远地区的乐曲);塞氛(边境上的气氛。指敌方的威胁);塞关(边境上的关隘)
(3) 特指东北边境 [Northern frontier]。如:塞外江南;塞北(北方的边土)
(4) 通“簺”。古代的一种赌博游戏 [gambling]
问骰奚事,则博塞以游。——《庄子·骈拇》
禁博塞。——《管子·四时》
   
 字义:〈动〉
 
 字义:〈动〉   
 (1) 构筑要塞 [build fortress;construct fortifications]
南朝违约塞 雁门,增塘水,治城隍,籍民兵,此何意也?—— 宋· 苏轼《富郑公神道碑》
(2) 通“赛”。酬神 [sacrifice to God]
举春祭,塞久祷。——《管子·禁藏》
杀牛塞祷。——《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塞具(祭祀用的器具)
 
 
   
 
 塞(sè)   
  
 字义:〈动〉
 
 字义:〈动〉   
  通“僿”。实,堵、填充空隙,用于书面词语中 [stuff]
刚而塞。——《书·皋陶谟》
仲氏任只,其心塞渊。——《诗·邶风·燕燕》。郑《笺》云:塞,充实也。《说文》:僿,实也。
志气塞乎天地。——《礼记·孔子闲居》
 又如:闭耳塞听;阻塞
   
 
    用例:中国历史七上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汉武帝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尤其重视兴修水利。 他曾多次组织数万人开挖水渠,还对黄河进行治理。 
	有一年,汉武帝征调数万人堵塞(sāi)黄河决口,并亲临现场, 
	命令随从官员自将军以下都要背负薪柴参加堵口,终于成功堵住决口,止住水患。
   
 
    用例:中国历史七上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清朝前期的商业很发达,陆路和水路的商旅往来频繁, 各地的商品贸易十分兴盛,
	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 一些农村地区发展为工商业市镇,
	有的地方居民超过万户,比县城的规模还大。 如吴江县的盛泽镇,出现了“舟楫塞港,街道肩摩”的景象; 
	湖北的汉口镇在明朝中期才发展起来,到清朝时已成为“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的都会。 在北京、江宁、扬州、苏州、杭州、广州等大城市中,工商业非常繁荣。
	 乾隆时期的苏州,据载已拥有“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有的地段“地值寸金”。
   
 
    用例:中国历史八上 第1课 鸦片战争  
臣窃见近来银价递增,每银一两,易制钱一千六百有零, 非耗银于内地,实漏银于外夷也。……其初不过纨(wán)子弟,习为浮靡,尚知敛戢(jí)。嗣后上自官府缙绅, 下至工商优吏,以及妇女僧尼道士,随在吸食。……以中国有用之财, 填海外无穷之壑。易此害人之物,渐成病国之忧。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臣不知伊于胡底。
        ——黄爵(jué )滋《请严塞漏卮以培国本折》
 
    用例:中国历史八上 第7课 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  
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当时在一份报告中写下的这段话,发人深省: 中国文化在四百年以前,常有若干方面比较欧洲为优。但自彼时以后,遂成停顿不进之象。 尤其是对于火车、轮船所引起之世界巨大变迁,未能加以理会。 而且数世纪以来,未有外敌严重压迫,以致养成一种不能战争之民族。 所有上流阶级,对于世界情形毫无所知,只是骄傲自大……至于官吏人员,
	则为腐败之气所充塞(sè),毫无精神之可言。 
 
    用例:中国历史八上 第9课 辛亥革命  
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 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 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 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孙中山《〈黄花岗烈士事略〉序》
 
    用例:中国历史八下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西藏地处青藏高原,冰川、融雪渗入地下,形成了丰富的矿泉水资源 。 
	据相关部门勘测,这里的矿泉水富含偏硅酸、锂、锶等,在全国极为罕见。 
	然而,闭塞(sè)的交通条件和高昂的运输成本,使西藏的资源优势未能转化为经济优势。 内地的各类生产、生活用品等进藏物资的运输,
	同样面临不少困难。 内地和西藏地方的人员往来交流也受到一定的限制。
 
    用例:物理九年级 第14章 (内能的利用) 第1节 (热机)  
图14.1-3是四冲程汽油机的剖面图。汽缸上部有进气门和排气门,顶部有火花塞,
	下部有活塞(sāi), 
	活塞用连杆跟曲轴相连。汽油在汽缸里面燃烧时生成高温高压的燃气,推动活塞做功。活塞移动带动曲轴转动。
 
    用例:《弟子规》  
余 力 学 文
不力行 但学文 长浮华 成何人
但力行 不学文 任己见 昧理真
读书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
方读此 勿慕彼 此未终 彼勿起
宽为限 紧用功 工夫到 滞塞(sè)通
 
    用例:三国:诸葛亮《出师表》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以塞忠谏之路也。
 
    用例:元末明初: 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三顾茅庐》(九上6)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非其主不能守:
	是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sài),
	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玄德闻言,避席拱手谢曰:
		“先生之言,顿开茅塞(sè),使备如拨云雾而睹青天。但荆州刘表、益州刘璋,皆汉室宗亲,备安忍夺之?”
 
    用例:北宋:范仲淹(989—1052)《渔家傲·秋思》(九下3)  
塞(sài)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用例:南宋: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xián)翻塞(sài)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dí)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用例:唐:李白《行路难》(其一)  
金樽(zūn)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xiū)直万钱。
       停杯投箸(zhù)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sè)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坐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用例:唐代:李贺《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sài)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用例:唐:王维(约701—761)《使至塞上》(八上3)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sài),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用例:当代:李森祥 (1956)《台阶》(七下3)  
父亲的准备是十分漫长的。他今天从地里捡回一块砖,明天可能又捡进一片瓦,
	再就是往一个黑瓦罐里塞(sāi)角票。虽然这些都很微不足道,但他做得很认真。
 
    用例:当代:阿城(1949)《溜索》(九下2)  
那鹰斜移着,忽然一栽身,射到壁上,顷刻又飞起来,翅膀一鼓一鼓地扇动。
	首领把裤腰塞(sāi)紧,曲着眼望那鹰
 
    用例:战国时期:列子《列子》之《杞人忧天》(七上6)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wú))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sè)四虚,亡处亡块。若躇(chú)步跐(c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shì)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用例:战国时期:列子《列子》之《愚公移山》(八上6)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sè),
	出入之迂(yū)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用例:法:法布尔(1823—1915)《蝉》(八上5)  
蝉的隧道大都是深十五六寸,下面较宽大,底部却完全关闭起来。做隧道的时候,泥土搬到哪里去了呢?
	为什么墙壁不会塌下来呢?谁都以为幼虫用有爪的腿爬上爬下,会将泥土弄塌了,把自己的房子塞(sāi)住。
	其实,它的动作简直像矿工或铁路工程师。矿工用支柱支撑隧道,铁路工程师用转墙使地道坚固。蝉同他们一样聪明,在隧道的墙上涂上灰泥。
	它身子里藏有一种极粘的液体,可以用来做灰泥。地穴常常建筑在含有汁液的植物根须上,为的可以从根须取得汁液。
 
    用例:法:雨果(1802—1885)《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九上2)  
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另一个强盗放火。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我们看到,这整个事件还与额尔金的名字有关,这名字又使人不能不忆起巴特农神庙。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我们所有大教堂的财宝加在一起,也许还抵不上东方这座了不起的富丽堂皇的博物馆。那儿不仅仅有艺术珍品,还有大堆的金银制品。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
	一个塞(sāi)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qiè )。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这就是这两个强盗的故事。
 
    用例:清:纳兰性德(1655—1685)《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九下3)  
身向云山那畔行。
    北风吹断马嘶声。
    深秋远塞(sài)若为情。
    一抹晚烟荒戍 (shù) 垒,
    半竿斜日旧关城。
    古今幽恨几时平。
 
    用例:现代:刘绍棠 (1936—1997)《蒲柳人家》(九下2)  
何大学问人高马大,膀阔腰圆,面如重枣,浓眉朗目,一副关公相貌。年轻的时候,当过义和团,会耍大刀,拳脚上也有两下子。以后,他给地主家当赶车把式,会摆弄牲口,打一手好鞭花。他这个人好说大话,自吹站在通州东门外的北运河头,抽一个响脆的鞭花,借着水音,天津海河边上都震耳朵。他又好喝酒,脾气大,爱打抱不平,为朋友敢两肋插刀,所以在哪一个地主家都呆不长。于是,他就改了行,给牲口贩子赶马;一年有七八个月出入古北口,
	往返于塞(sài)外和通州骡马大市之间,奔走在长城内外的古驿道上。几百匹野马,在他那一杆大鞭的管束下,乖乖地像一群温驯的绵羊。
 
    用例:现代:魏巍(1920—2008)《谁是最可爱的人》(七下2)  
亲爱的朋友们,当你坐上早晨第一列电车驰向工厂的时候,当你扛上犁耙走向田野的时候,当你喝完一杯豆浆、提着书包走向学校的时候,当你坐到办公桌前开始这一天工作的时候,
	当你往孩子口里塞(sāi)苹果的时候,当你和爱人一起散步的时候……朋友,你是否意识到你是在幸福之中呢?
 
    用例:西汉:司马迁《陈涉世家》(九下6)  
吴广向来爱护士兵,士兵大多愿意听他差遣,一天押送戍卒的将尉喝醉了,吴广故意多次说想要逃跑,使将尉恼怒,让他侮辱自己,以便激怒那些士兵们。将尉果真用竹板打吴广。将尉拔剑出鞘想杀吴广,吴广跳起来,夺过利剑杀了将尉。陈胜佐助他,一起杀了两个将尉。于是陈胜召集并号令部属的人说:“你们诸位遇上大雨,都已误了期限,误期是要杀头的。假使仅能免于斩刑,
	可是去守卫边塞(sài)死掉的必定有十分之六七。况且壮士不死便罢了,要死就该成就伟大的名声啊,王侯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吗?”
 
    用例:近代:毛泽东(1893—1976)《消息二则》(八上1)  
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
	并控制江阴要塞(sài),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近代:毛泽东(1893—1976)《消息二则》(八上1)
近代:毛泽东(1893—1976)《消息二则》(八上1)
    西汉:司马迁《陈涉世家》(九下6)
西汉:司马迁《陈涉世家》(九下6)
    现代:魏巍(1920—2008)《谁是最可爱的人》(七下2)
现代:魏巍(1920—2008)《谁是最可爱的人》(七下2)
    现代:刘绍棠 (1936—1997)《蒲柳人家》(九下2)
现代:刘绍棠 (1936—1997)《蒲柳人家》(九下2)
    清:纳兰性德(1655—1685)《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九下3)
清:纳兰性德(1655—1685)《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九下3)
    法:雨果(1802—1885)《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九上2)
法:雨果(1802—1885)《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九上2)
    法:法布尔(1823—1915)《蝉》(八上5)
法:法布尔(1823—1915)《蝉》(八上5)
    战国时期:列子《列子》之《愚公移山》(八上6)
战国时期:列子《列子》之《愚公移山》(八上6)
    战国时期:列子《列子》之《杞人忧天》(七上6)
战国时期:列子《列子》之《杞人忧天》(七上6)
    当代:阿城(1949)《溜索》(九下2)
当代:阿城(1949)《溜索》(九下2)
    当代:阿城(1949)《溜索》(九下2)
当代:阿城(1949)《溜索》(九下2)
    当代:李森祥 (1956)《台阶》(七下3)
当代:李森祥 (1956)《台阶》(七下3)
    唐:王维(约701—761)《使至塞上》(八上3)
唐:王维(约701—761)《使至塞上》(八上3)
    唐代:李贺《雁门太守行》
唐代:李贺《雁门太守行》
    唐:李白《行路难》(其一)
唐:李白《行路难》(其一)
    南宋: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南宋: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北宋:范仲淹(989—1052)《渔家傲·秋思》(九下3)
北宋:范仲淹(989—1052)《渔家傲·秋思》(九下3)
 中国历史七上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中国历史七上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中国历史七上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中国历史七上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中国历史八上 第1课 鸦片战争
中国历史八上 第1课 鸦片战争
   中国历史八上 第7课 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
中国历史八上 第7课 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
   中国历史八上 第9课 辛亥革命
中国历史八上 第9课 辛亥革命
   中国历史八下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中国历史八下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物理九年级 第14章 (内能的利用) 第1节 (热机)
物理九年级 第14章 (内能的利用) 第1节 (热机)
   《弟子规》
《弟子规》
   三国:诸葛亮《出师表》
三国:诸葛亮《出师表》
    元末明初: 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三顾茅庐》(九上6)
元末明初: 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三顾茅庐》(九上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