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本站简介

本站简介

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要求是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早在中国的春秋时期,孔子就提出要培养“志于道”的“士”,“道”被儒家阐释为 “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完美人格修养。
毛泽东十分重视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在新中国成立初就曾两次致信给当时的教育部长马叙伦,强调学生应“健康第一,学习第二”。1957年,毛泽东提出了新中国第一个社会主义教育方针: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五育并举”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所谓“五育并举”,就是指通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五种教育方式共同作用,多方面、全方位提高人的素质,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社会的要求,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形成所期望的政治立场、 世界观和道德品质的教育。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样的人必须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必须具有爱国情怀, 同时又具有世界眼光,坚持立德为先、修身为本,具有高远志向和勇于奋斗精神
智育是通过传授系统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受教育者科学的世界观, 培养受教育者基本的技能技巧和发展智力的教育。 智育在我国的教育活动中一直处于中心位置,从事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科学知识和真才实学, 社会主义教育的先进性不仅体现在制度安排上, 也体现在我们培养的人有能力推动人类文明发展和进行原始创新上。
体育是全面发展体力、增强体质,传授和学习健身知识和体育运动技能的教育。 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享有幸福生活的前提条件,是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础, 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
美育是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发展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培养高尚情操和文明素质的教育。 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 增强道德情感, 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劳动教育是传授基本的生产技术知识和生产技能,培养劳动观点和劳动习惯的教育。 劳动教育具有鲜明的社会性,要求青少年面对真实的生活世界和职业世界, 以动手实践为主要方式,学会改造世界,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塑造自己, 所以劳动教育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
只有五育并举,才能以一种全面的教育方式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其中,德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灵魂,智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体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前提,美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劳动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这五者尽管内容不同,但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互为条件、不可分割。

2014年,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 2021年,印发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进一步强调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永续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坚守中华民族共同理想信念,筑牢民族文化自信、价值自信的重要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张岱年先生认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来自儒家哲学,来自儒家所提倡的积极有为,奋发向上的思想态度。孔子自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重视刚毅,表现了积极有为的态度。”这种积极有为的态度便是自强不息。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体现,是中华民族能够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核心动力。自强不息出自《易经·象传·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就对个人品格塑造和人生态度而言,自强不息的精神表现在坚守独立人格,不畏艰难、乐观积极向上的态度上。孔子十分重视“刚”的品格,他认为“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认为“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认为“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并用自己不懈奋斗的一生诠释了自强不息的精神。
二、“修齐治平”的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即对家园、国家的深厚感情。
就国家而言,家国情怀是公民对国家的认同与情感归属,是民族凝聚力的心理基础。就个人而言,家国情怀是自己感受到与国家相联系的精神纽带。完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弘扬和培育爱国主义精神,即要加强传统文化中家国情怀的熏陶与教育,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主要表现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
国以家为基础,家是国的基本构成单位,治家便如治国,治国便如治家。《大学》中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三、崇德向善的道德追求
崇德向善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质。儒家经典《大学》开篇便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学习的首要目标,在于开发内心的“明德”,即发掘纯净的内心与道德精神,进而推己及人,去影响民众,让人们日新其德,并不断追求“至善”的人生境界。“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三纲”是《大学》提出个人修为的总目标,为了达到“三纲”的目标,《大学》提出了具体的修为方法,即“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诚意、正心、修身,即培养良好的道德,这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提与基础。通过修养自身德行,并加以推广,进而实现天下大治的伦理政治之道,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而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占据统治地位,所以“它的这种崇德特质深深影响了中国文化,使中国文化也具有了鲜明的德性主义特点,崇德向善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特征。”
四、“内圣外王”的人格理想 所谓“内圣外王”,即内里具有高尚的人格修养,崇高的德行,而能够发挥自己的德性与才干,施行“王道”,实现“治国平天下”的大业,即孔子所说的“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宪问》)“内圣外王”是儒家将道德与政治相统一的一种理想人格。

《德智慧大学堂》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己任,提供如下专业知识服务:
(1)电子教材文章在线阅读 (特色:支持手机在线阅读,大号字体)
(2)电子教材文章词语解读 (特色:深入全面解读汉字,打好“识文断字"基础。)
(3)知识分类总结 (特色:从多个角度总结知识,加强知识理解和记忆)
(4)参考文章、学习工具、在线微课堂的相关资料的引导学习。
易道心素中医网(手机专用版)
明道量心科技
易道光明数字图书馆
德智慧大学堂
悟道心语
悟象仁生 中医大健康信息平台
 

返回前一页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