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历史 |
引用:中国历史八上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从 1930 年 10 月开始,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连续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结果都被红军粉碎。 1933 年秋,蒋介石调集 50 万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 由于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等人在军事指挥上“左”的错误,红军英勇奋战一年,付出了重大牺牲, 也没能打破敌人的“围剿”,反而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 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 1934 年 10 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 8 万多人突围西进, 开始长征。蒋介石调集兵力对红军实行围追堵截。红军拼死冲杀,冲破了敌人的四道封锁线, 渡过湘江 , 挫败了蒋介石企图歼灭红军于湘江以东的阴谋,但中央红军损失惨重,只剩下 3 万多人。 博古等人执意要去湘西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但敌人已在去湘西的路上布下了重兵,企图一举消灭红军。 在这危急时刻,毛泽东果断建议红军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这一建议得到了中央多数同志的支持。 于是,红军强渡乌江,攻克贵州北部重镇遵义。 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 , 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 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遵义会议后,中央常委进行分工:由张闻天代替博古负总责,周恩来、毛泽东等负责军事。 随后成立了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的军事指挥小组,负责长征中的军事指挥。 1935 年 10 月,中共中央带领中央红军历经艰难险阻, 终于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1936 年 10 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与前来接应的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 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 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 ……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 ——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引用:中国历史八上 第19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1937 年 7 月 7 日 晚,驻屯北平南郊的日军以军事演习中一名士兵失踪为借口, 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日方的无理要求,遭到中国驻军的拒绝。 早有准备的日军悍然炮轰我军防地。驻卢沟桥和宛平城的中国守军奋起抵抗。这就是“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 七七事变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日本侵略者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分别发表声明,抗议日本侵略, 表明抗战立场,并加快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步伐。 根据国共两党协议,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 ; 红军长征后留在南方八省的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叶挺任军长。
引用:中国历史八下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早在 20 世纪 50 年代,毛泽东就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 我国航天技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地发展起来。 1970 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引用:中国历史八下 第2课 抗美援朝
长津湖之战,是抗美援朝战争中最为悲壮惨烈的一次战役,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3个军, 在气温零下20多摄氏度、冻伤较多、兵力不足的条件下,与武器装备世界一流、战功显赫的美军第10军, 于1950年11月27日至12月24日在朝鲜长津湖地区进行了直接较量, 此役共歼敌3.6万人,其中美军2.4万人,包括全歼美军一个整团,美军第8集团军司令沃克中将也在混乱中翻车身亡。美国国务卿艾奇逊称之为“美国历史上路程最长的败退”。 时任志愿军9兵团司令员兼政委的宋时轮将军,曾评价:“艰苦程度超过了长征”。
引用:当代:杨利伟 (1965)《太空一日》(七下6)
杨利伟,特级航天员,中国进入太空第一人。2003年10月15日9时,杨利伟乘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象征着中国太空事业向前迈进一大步,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
引用:近代:陆定一(1906—1996)《老山界》(七下2)
这回翻山使部队开始养成一种新的习惯:那就是用脸盆、饭盒子、茶缸煮东西吃。这种习惯一直保持了很久。 老山界是我们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但是我们走过了金沙江、大渡河、雪山、草地以后,才觉得老山界的困难,比起这些地方来,还是小得很。 参考资料 近代:陆定一(1906—1996)《老山界》(七下2) 当代:杨利伟 (1965)《太空一日》(七下6) 中国历史八下 第2课 抗美援朝 中国历史八下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中国历史八上 第19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中国历史八上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