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历史 |
分封制
引用:中国历史七上 第4课 夏商周的更替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夏朝是奴隶社会,它开创的王位世袭制,为以后历代王朝所承袭。 随后的商朝,创造了以青铜器、甲骨文为特征的文明成就。 到了西周时期,统治者实行分封制,通过各级贵族维系国家的统治。 而在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争斗日益激烈, 周天子的统治权威衰落, 整个社会处于动荡与巨变之中,兼并战争、制度变革和思想学术的繁荣, 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 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 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以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 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 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但需要向周王进献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 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 从而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分封制”。 周代的贵族等级分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引用:中国历史七上 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的社会处于动荡状态, 西周的各种制度在春秋时期逐渐遭到破坏。 一些诸侯国不再把土地分封给卿大夫, 而是设置县、郡,委派官员管理,职位也不再世袭,由此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这样就使分封制逐步瓦解。 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的统治力大减, 直接管辖的地区仅在洛邑一带。 周王虽然在名义上仍是天下“共主”,但已无力控制诸侯。 郡县制
引用:中国历史七上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在地方上,秦朝进一步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 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全国分为 36郡,后增至40多郡, 郡的行政长官称郡守;在郡下设县,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 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县以下又设乡、里、亭等基层组织。 行省制
引用:中国历史七上 第11课 元朝的统治
元朝把今山东、山西和河北称作“腹里”, 直属于中央的中书省; 其他地区,除了吐蕃、畏兀儿地区之外, 设置了岭北、辽阳、河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江西、湖广 10 个行省。 在行省之下, 继承前代的制度,设置路、府、州、县。这一行政区划与管理的制度, 被称为“行省制度”,在历史上影响深远。 科举制
引用:中国历史七下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察人才的学识, 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 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此后,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 一直维持了约 1300 年。
引用:中国历史七上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贞观时期推行了一系列革新的措施。 在政治上,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 ①,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制定法律,减省刑罚; 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 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在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 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 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 ①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和工部。
引用:中国历史七下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宋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进士不仅授官从优, 而且升迁迅速。科举制度的发展,对宋朝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 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 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 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引用:中国历史八上 第26课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先后兴办了同文馆、福州船政学堂等一批新式学校。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先后在天津创办北洋西学堂 ①,在上海创办南洋公学。 百日维新期间,清政府又决定创办京师大学堂。 1901 年,清政府以科举流弊太多, 决定从次年开始,废除八股文。 1903 年,又以科举阻碍学校发展,决定逐步废除科举制。 1905 年,清政府谕令一律停止科举考试,存在约 1300 年的科举制度至此寿终正寝。 与此同时,清政府还通令兴办学堂,颁布各级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 中国近代新式教育逐渐发展起来。 丞相制
引用:中国历史七上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朱元璋认为,元朝的灭亡是由于地方分权和朝臣的权力过大。 为了巩固统治,他在积极恢复发展社会经济的同时,在政治上采取一系列措施, 从地方到中央全面改革官制,以强化皇权。 在地方, 朱元璋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 ①”,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 从而使行省的权力分散。朱元璋还先后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 巩固皇室。 在中央,朱元璋为进一步集中权力,废除了以往长期存在的丞相制度和中书省, 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为分散兵权, 朱元璋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 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这样皇帝就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
引用:中国历史七上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秦实现统一后,原来各自为政的政治形态已不能适应新的社会发展。 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 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 嬴政自称“始皇帝”,史称“秦始皇”。 皇帝之下, 设有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 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 为了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秦始皇大力推行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 战国时,七国的文字书写各异。 秦始皇为消除文字上的差异,命丞相李斯等人统一文字, 制定笔画规整的小篆 ① ,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文字的统一, 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够顺畅沟通, 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参考资料 中国历史七上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中国历史八上 第26课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中国历史七下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中国历史七上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中国历史七下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中国历史七上 第11课 元朝的统治 中国历史七上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中国历史七上 第4课 夏商周的更替 中国历史七上 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