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历史

范仲淹 简介


概述: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号文正,史称范文正公。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 有《范文正公集》传世。所作的文章富有政治内容,文辞秀美,气度豁达。 名篇有 散文《岳阳楼记》,词《渔家傲》,诗《江上渔者》等等。
创办义学:
范仲淹何许人也,毛主席说其“文武双全,不但能够下笔千言,而且是知兵善战。范仲淹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
在古代,创立于北宋的义学就是古代的义务教育。这时的“义学”也称“义塾”,是旧时用公款或私资举办的免费学校,对象多为贫寒子弟。义学从学者为15岁以下的少年儿童,教育内容主要是识字、写字、读书、作文、学算等,并兼有伦理教化的功能,常用的课本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昔时贤文》等。 义学的创始人范仲淹曾在各地创办义学、义塾,历史上传为佳话。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范仲淹广为人知的名句,然而鲜为人知的是,他还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具有慈善性质的“义庄”——范氏义庄。所谓“范氏义庄”,就是范仲淹用自己的多年官俸积蓄,购买良田以收租米,然后用来赡养范氏族人,购买大宅用来供范氏族人集中居住。这是一种通过慈善救济的方式,为范氏族人提供最低生活保障的机构,并且范氏义庄从北宋一直延续到清末,延续了八百多年,堪称奇迹。
范仲淹创办义庄,是希望范氏宗族可以世世代代持续下去,且子孙可以同享幸福。 “范氏义庄”以“义田”为基础,即范仲淹初次购置的一千余亩良田,将每年「所得租米,自远祖而下,诸房宗族,计其口数,供给衣食及婚嫁丧葬之用」。也就是说,这一千亩“义田”,并不分给族人,也禁止族人耕种,而是租给范氏以外的人耕种,以所收的租米来赡养范氏族人。
另外,范仲淹在苏州南园曾有一块宅地,堪舆家(风水先生)相之曰:“此当世出卿相。”说这是一块风水宝地,居住在这里的人会世世代代出卿相。范仲淹听后说,“诚有之,不敢以私一家。”随即将这块宅地捐出来,建为学舍,成了苏州子弟上学读书的府学。
就这样,“范氏义庄”=“义田”+“义宅”+“义学”。范仲淹首创的“范氏义庄”于北宋皇佑二年(公元1050年)为起点,开始运作。
据后世记载,苏州历史上所出的状元,有一半出自苏州府学。这正应了风水先生的那句话:“此当世出卿相。”而这一成绩的取得,显然与范仲淹捐地建书院、请名师、亲自授课、建立好的学术氛围,积淀出来的府学传统密切相关。
范仲淹四个儿子长大成人后,均因聪颖非凡德才兼备,分别官至宰相、公卿、侍郎等。
义庄的创办首先对范氏家族几百年来长盛不衰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此后虽经朝代更迭,范氏义庄依然屹立不倒。到了明末,范氏义庄扩大,范允临捐助田地100亩;清前期大同知府范瑶捐助田地1000亩。到了清朝宣统年间,义庄田地已达5300亩,且运作良好,而且持续了八百多年。范氏义庄也得到了皇帝的褒奖。清代康熙皇帝曾为义庄题写了「济世良相」匾额。乾隆六次巡游江南,每次都去祭祀设在义庄内的文正公祠,还颁赐「学醇业广」以示褒扬。
扩展阅读: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谈到“爱国”,提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核心。
时间:2014年10月15日
场合:文艺工作座谈会
话语: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是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是常写常新的主题。拥有家国情怀的作品,最能感召中华儿女团结奋斗。 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位卑未敢忘忧国”、“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岳飞的《满江红》,方志敏的《可爱的中国》,等等,都以全部热情为祖国放歌抒怀。

时间:2016年4月26日
场合: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
话语:天下为公、担当道义,是广大知识分子应有的情怀。 我国知识分子历来有浓厚的家国情怀,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些思想为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所尊崇。

参考资料:
《岳阳楼记》(九上3)
《渔家傲·秋思》(九下3)
范仲淹 (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
《江上渔者》

返回前一页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