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历史--> 中国历史八下电子课本文集 |
我国的对外开放从沿海的经济特区开始,逐步向内地推进, 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实行对外开放,是党根据工作重点转移需要而制定的重大战略,并进而被确立为一项基本国策。 那么,我国的经济特区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对外开放又是如何不断发展的呢? 经济特区的建立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迈出了对外开放的步伐。 1980 年,中央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4 个经济特区 , 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允许外国企业或个人以及华侨、港澳同胞进行投资活动, 并在进出口、减免税等方面提供优惠条件。 这一崭新的试验很快取得明显成就。深圳在短短的几年内, 建设成为一座繁华的现代化城市, 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 相关史事 深圳本来只是一个贫穷落后的边陲小镇。 深圳建立经济特区后,以“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精神和“三天一层楼”的建设速度, 几年时间就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大都市。 1984年,邓小平视察深圳后,欣然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设立经济特区,对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推动国内的进一步改革,扩大对外经济交流,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1984 年,中国进一步开放大连、天津、青岛、上海、福州、广州等 14 个沿海城市。 1985 年,中国又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随后又把经济开放区扩展到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及其他沿海地区的一些市县。 1988 年,建立海南经济特区。1990 年,上海浦东开发区也建立起来。 相关史事 浦东地处上海黄浦江东岸。改革开放以前,由于交通不便, 浦东经济和社会发展远比浦西落后。那里分布着破旧的工厂和阡陌纵横的田野,只有少量的商业区和居民区。 上海人一般都不愿意到浦东工作和居住,以致流行着“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幢房”的说法。 自从 1990 年中央宣布开发开放浦东以后,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政府抓住机遇,利用上海的资金、技术等优势, 加快对浦东的建设,浦东迅速崛起。一时间,数条黄浦江地下隧道和杨浦、南浦等数座跨江大桥把浦东和浦西联系在一起, 道路、绿地和高楼大厦迅速取代了原有的农田和工厂厂房, “东方明珠”电视塔 等标志性建筑拔地而起, 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外高桥保税区、金桥出口加工区、张江高科技园区以及浦东机场 相继展露新姿……在很短的时间内,浦东就成为令世人瞩目的国际经济、金融和贸易中心之一, 并极大地推动了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 1992 年,对外开放的地域又向纵深推进, 相继开放了 重庆、武汉等沿江城市, 满洲里等陆地边境城市和昆明、乌鲁木齐等内地省会和自治区首府 ,并实施灵活的鼓励外商投资的区域经济政策。 随后几年,又陆续开放了一大批符合条件的内陆市县。 中国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相关史事 世界贸易组织,英文缩写为WTO,是处理世界贸易问题的重要国际组织, 负责制定和监督执行多边贸易规则,组织多边贸易谈判,解决各成员间的贸易争端。 2001年11月,在卡塔尔首都多哈召开的世界贸易组织第四届部长级会议上,举行了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议定书签字仪式。 12月,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将拥有13亿人口的巨大市场带入全球贸易体系, 标志着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将逐渐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参与全球范围内的竞争。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有助于中国商品进入国际市场,对推动经济体制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产生了深刻影响。 知识拓展:“特区”一词的由来 在1979年4月中央工作会议上,广东省委主要负责人提出要发挥广东的优势, 在邻近香港、澳门的深圳、珠海以及汕头兴办出口加工区。 邓小平明确指出:还是叫特区好,陕甘宁开始就叫特区嘛!中央没有钱,可以给些政策, 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此后,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给予广东、福建两省对外经济活动许多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 并在1980年开始创办经济特区,也就是划出一定范围, 在对外经济活动中采取较国内其他地区更加开放的政策,吸引外部资金进行开发建设的特殊经济区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