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历史--> 中国历史八上电子课本文集

中国历史八上 第9课 辛亥革命
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1911年10月10日夜,武昌城内响起了激烈的枪炮声。 次日清晨,革命党人起义成功。随后,其他各省纷纷响应,清政府的统治迅速土崩瓦解, 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也寿终正寝。 为了这一天的到来,革命志士们进行了长期的武装斗争,付出了极大牺牲。你了解他们的事迹吗?
革命志士的奋斗
    1906 年冬,同盟会会员刘道一、蔡绍南在江西湖南交界的萍乡、浏阳、醴陵发动武装起义。 三万余人参加起义,奋战一个多月后失败。刘道一等在长沙遇害。 萍浏醴起义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起义虽然失败,但同盟会的声望由此大振。
    1907 年夏,光复会会员徐锡麟在安庆发动起义,刺杀安徽巡抚恩铭。起义人员与清军激战四小时,因寡不敌众而失败,徐锡麟死难。 革命党人秋瑾在浙江绍兴准备策应,因歹徒告密,被捕遇难。
    1907 年,孙中山亲赴越南河内,与黄兴共同筹划领导广西起义,袭取镇南关。起义军奋战七昼夜,因弹药缺乏,最终失败。

    1910 年,孙中山同黄兴、赵声等人商讨在广州举行起义。 会后,孙中山赴欧美各国募集起义经费,黄兴到香港设立统筹部,作为起义的领导机关。 1911 年 4 月,由于情况发生变化,黄兴在准备尚未就绪的情况下,临时决定提前举事。 他亲率一百余名革命党人攻入两广总督衙门,总督张鸣岐吓得爬后墙逃走。 革命党人与清军展开激烈巷战,苦战一昼夜,终因众寡悬殊,起义失败,很多革命党人壮烈牺牲。 后来,将收殓到的七十二具烈士遗骸,合葬于广州黄花岗,称作“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历史上也将这次起义称为“黄花岗起义”。这次起义虽然失败,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材料研读
    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 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 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 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孙中山《〈黄花岗烈士事略〉序》
    通过上面这段话,分析黄花岗起义的历史意义。



武昌起义
    1911 年,湖北革命组织文学社与共进会,在同盟会的推动下,积极谋划起义。 起义的主要力量是湖北新军中倾向革命的士兵。10 月 9 日,共进会负责人孙武等在汉口租界制造炸弹,不慎爆炸, 起义计划泄露。清政府到处搜捕革命党人,形势非常紧迫。
    相关史事
    起义总部由蒋翊武任革命军临时总司令,孙武任参谋长。 10月9日,孙武等在汉口俄租界制造炸弹,不慎爆炸,引来俄国巡捕的搜查。 孙武负伤逃匿,起义的名册、文告、旗帜及印信等都被搜去。 次日,设在武昌的起义指挥机关又遭破坏,起义领导人刘复基、彭楚藩等被捕, 蒋翊武在发出当夜发动起义的命令后逃亡。湖广总督下令杀害刘复基等起义领导人, 并在全城戒严,按照搜获的名册搜捕革命党人。

    10 月 10 日晚,武昌城内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首先起义。 他们夺取军械库,打开城门迎接驻守城外的炮兵入城,然后步炮联合,进攻总督衙门。 一夜之间,武昌全城被起义军占领。随后,汉阳、汉口的新军起义响应,革命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 10 月 11 日,起义军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新军将领黎元洪为都督。

    武昌起义 胜利后,各省纷纷响应。到 11 月下旬,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独立, 支持革命。
    1911 年是农历辛亥年,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它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 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 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知识拓展: 用手枪逼出来的都督
    武昌起义前夕,由于革命机关被破获,起义重要领导人刘复基等遇害, 孙武受伤,蒋翊武被迫逃亡。黄兴、宋教仁等革命领导人也不在武昌。 起义胜利后,湖北革命党人自认为“资望”不足,遂请反对革命的新军协统黎元洪出任湖北军政府都督, 结果遭到拒绝。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湖北革命党人只得用手枪逼迫黎元洪就位。

返回前一页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