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历史--> 中国历史八上电子课本文集

中国历史八上 第6课 戊戌变法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使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 单凭引进外国器物已不足以挽救民族危亡。于是,谋求制度的变革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戊戌变法就是制度变革的一次尝试。这次变法是怎么发动起来的?变革的内容有哪些?它的历史命运又是怎样的呢?
康有为与公车 ①上书
    1895 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后,群情激愤。 正在京师参加会试的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各省 1300 多名参加会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帝 ②, 请求拒和、迁都、变法。 这就是著名的“公车上书 ”。 这次上书并没有上达光绪帝,却轰动京、沪,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① 汉代以公家车马送应举之人赴京,后以“公车”泛指入京应试的举人。
    ② 光绪帝,即清朝皇帝, 1875—1908年在位,“光绪”是其年号。
    公车上书”提出了四项解决办法:
    一、下诏鼓天下之气;
    二、迁都定天下之本;
    三、练兵强天下之势;
    四、变法成天下之治;

    人物扫描
    康有为 ,广东南海人自幼熟读经史,有志圣贤之学。 20多岁时到香港和上海的两次游历,使他对西方资本主义治理下的社会有了亲身感受。 此后,他广泛阅读了当时能够搜集到的西学书籍、报刊,钻研西学知识。 1888年,他第一次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图强,遭到顽固派的阻挠。 后来,他回到广州万木草堂讲学、著书,宣传变法思想,培养维新人才。学生有梁启超等。


    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 创办报刊,宣传变法,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其中影响最大的报刊是上海的《时务报》和天津的《国闻报》。

    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变法通议》, 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日本以变法而强大, 中国如果不变法,将会因守旧而灭亡。这些文字议论新颖,通俗易懂, 风靡海内。严复等主持的《国闻报》,以“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为目的, 号召变法图强,成为北方最有影响的报纸。

    人物扫描
    梁启超,广东新会人。 自幼聪明好学,有“神童”之誉。11岁中秀才,16岁中举人,18岁入万木草堂, 跟康有为学习。公车上书后,到上海任《时务报》主笔,撰写《变法通议》等文章, 宣传变法思想。25岁时,到长沙主讲时务学堂。

    人物扫描
    严复,福建侯官人。早年就读于福州船政学堂。 1877年被选赴英国学习海军。留学期间,广泛涉猎西方各种政治学术理论。 两年后回国,长期从事教育事业。甲午战争期间,在天津《直报》上发表《原强》《救亡决论》等政论文章, 号召救亡图存。同时致力于翻译事业所译《天演论》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理论,在当时思想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百日维新
    1897 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消息传出后,康有为上书光绪帝, 痛陈时局的危险和变法的紧迫性,呼吁变法救国。在康有为等维新派的推动下, 光绪帝表示“不甘作亡国之君”,决心变法。 1898 年 6 月 11 日,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 随后,光绪帝发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令,主要内容有: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 ;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 ;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等。 1898 年是农历戊戌年,历史上称这次变法为“戊戌变法”。
    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他们掌有实权,阻挠和破坏变法法令的贯彻。 9 月 21 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 康有为、梁启超先后出逃。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六人被捕遇害, 史称“戊戌六君子”。这次变法历时 103 天,因此又被称为“百日维新 ”。
    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相关史事
    康有为在政变前一天,由英国人保护逃往香港。 政变发生当天,梁启超躲入日本公使馆,后由日本人掩护,化装逃到日本。 谭嗣同拒绝出走,矢志为变法献身。他说:“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知识拓展: 京师大学堂
     百日维新期间, 清政府决定创办京师大学堂 。 它以“广育人才,讲求时务” 为宗旨, 准备设立天学、地学、道学、政学、文学、武学、农学、工学、商学、医学十科。 变法失败后,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下来,并附设有中小学,不过规模非常有限, 学生总数仅200余人。1900年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期间停办。1902年复校,增设预备科及速成科等。 1903年增设进士馆、译学馆、医学实业馆。 1905年又设政法、文学、格致、工科四科。 到1910年已设有经、法、文、格致、农、工、商七科, 毕业生分别授予贡生、举人、进士等头衔。辛亥革命后改为北京大学

返回前一页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