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历史--> 中国历史七下电子课本文集 |
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统治者强化中央集权,采取重文轻武的治国政策。 与此同时,周边民族先后建立的辽、西夏、金等政权, 与宋朝并立。北宋灭亡后,南宋占据江南,与金朝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 两宋时期,各民族之间在更大范围内交融,社会经济蓬勃发展, 国内外贸易空前繁荣,科技发明取得重大成就,文学艺术硕果累累。 蒙古族建立的元朝,疆域空前辽阔,各民族间交融得到进一步发展, 东西方交流得到加强,对以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的典故, 都与赵匡胤有关。他建立北宋后,在政治、军事和经济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北宋的政治有什么突出的特点?宋初的皇帝为什么要采取重文轻武的政策?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960 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 ①发动兵变 ,他的部下拥立他当皇帝。赵匡胤随即回师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 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相关史事 赵匡胤是后周禁军②的统帅,负责防守京师。 960 年初,朝廷派他北上抵抗辽军。军队行至开封以北的陈桥驿时, 谋士和诸将拿出预备好的黄龙袍披到赵匡胤身上, 叩头便拜,口称“万岁”,赵匡胤就这样当了皇帝。 ① 陈桥驿,在今河南封丘。 ② 禁军,古代保卫京城及宫廷的军队。北宋时期,禁军特指正规军。 ![]() 宋朝建立时,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已出现统一的趋势。 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依照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 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宋太祖在进行统一的同时,加强中央集权。 他深知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积弊,首先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 牢牢地控制了军队。宋太祖还控制对军队的调动, 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他还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 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在中央,宋太祖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 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宋朝的宰相往往不止一人, 在宰相之下又设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 还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相关史事 宋太祖即位后的一天,与石守信等大将饮酒, 酒兴正浓时,宋太祖说 :“我当上皇帝全靠你们,可现在我整夜都睡不安宁。” 众将忙问其故,宋太祖答道 :“如果有一天,你们也被部下黄袍加身,你们也会身不由己啊。” 众将知道受到猜疑,便请宋太祖指明一条生路。 宋太祖让他们回家置产,享受清福。 第二天,这些大将纷纷称病辞职,交出兵权。 这就是“杯酒释兵权”故事的来历。 ![]() 在地方,宋太祖为加强控制, 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陆续取代原来藩镇手下的爪牙。 为防止知州的权力过大难以控制,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 频繁调动州县长官;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宋太祖还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除各州留一部分用作地方的必要支出外, 其余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后来又陆续在地方设置转运使, 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通过上述措施,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材料研读 《宋史·职官志》记载,宋初“始置诸州通判”, “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 ① 通签书施行”。 根据材料, 说说通判的职权和作用。 ① 守臣,指知州、知府等地方长官。 重文轻武的政策 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 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 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 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这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 材料研读 宋初的大将曹翰写下一首《退将诗》, 有“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之句;当时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武将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为什么当时的人不以从军为荣? 相关史事 宋朝重文轻武,主要是为了压抑武将,防止武将跋扈, 但不是轻视武备乃至军队。事实上,宋朝对军队是极为重视的, 每年的军费开支约占财政支出的七八成,军队最多时达到120多万。 重文轻武对政权的稳固有积极的作用,但也造成了负面的影响。 文臣掌兵,不熟悉军务,而将不专兵,兵无常帅,导致军队的战斗力减弱。 文官得到重用,逐渐形成以士大夫为主体的官僚集团。 但由于政治机构重叠,相互牵制,官吏冗余,人浮于事,有时三五个人担任同一官职。 官员互相推卸责任,大多不干实事,既导致办事效率下降, 又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宋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 而且升迁迅速。科举制度的发展,对宋朝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 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 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王安石变法 北宋的政治风气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 在边疆战事中,北宋屡战屡败,每年被迫送出大量钱物。 由于官僚机构和军队的不断膨胀,到北宋中期, 政府官俸和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 与此同时,土地兼并剧烈,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1069 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王安石变法涉及经济、 军事和教育领域。他们希望通过变法,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 ![]() ![]() 变法收到一些成效。政府的财政收入有所增加, 各地兴修水利工程 10000 多处。但是,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 遭到他们强烈反对。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新法几乎全部被废除。 ![]() 知识拓展: 范仲淹与“庆历新政” 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改革家。 面对北宋社会危机,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于庆历三年(1043年)提出改革措施,主张澄清吏治、改革科举、整修武备、减免徭役、 发展农业生产等,得到宋仁宗支持。范仲淹主持的这场改革, 史称“庆历新政”。新政因反对派阻挠只施行了短短几个月, 但北宋统治局面已经为之焕然一新,开了北宋改革风气之先,成为王安石变法的前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