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历史--> 中国历史七下电子课本文集

中国历史七上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明朝曾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经济繁荣,文化昌盛。 然而,种种社会矛盾,使它逐步走向覆亡。明朝是如何衰败的?又是怎样被农民起义推翻的?

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明代中后期,社会经济虽有明显的发展,但政治日益腐败。 皇帝多是沉迷享乐,疏于朝政。如明神宗在位 48 年,竟然有 20 年不上朝, 不批奏疏,致使不少机构瘫痪,政事乏力。当时皇室内部又钩心斗角,纷争不已, 大臣们更是结党营私,争权夺利。
    相关史事
    明武宗将政事交给宦官刘瑾处理, 自己在宫中纵情享乐,还四出游玩,甚至公开抢掠民女。 明熹宗爱好木工,成年累月像木匠一样制作木器,朝政全都交给宦官魏忠贤。 于是,魏忠贤权倾朝野,人称“九千岁”


    朝政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法纪松弛, 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皇室贵族、宦官、官僚、地主等疯狂兼并土地, 肆意侵占民田,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


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明朝末年,政治腐败越发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 朝廷不断加派赋税 ①,民众不堪重负,怨声载道,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当时陕西北部一带连年大旱,庄稼颗粒无收,饥民遍野,官府不顾民众死活,催征如故。 灾难深重的广大农民再也无法忍受下去,纷纷举行起义,反抗朝廷的统治。 在各支农民起义军中,李自成的队伍发展迅速,成为起义的主力军。
    ① 当时除了原有的征税,还加派了对辽东作战的“辽饷”、训练军队的“练饷”和镇压人民起义的“剿饷”,合称“三饷”。

    人物扫描
    李自成出身于陕西米脂县的一个农民家庭, 童年给地主放羊,长大后当过兵。陕西爆发农民起义后,他投奔起义军。 由于他英勇善战,被称为“闯将”。后来他成为起义队伍的领袖,人称“李闯王”。


    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进入中原以后,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 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队伍很快发展到 100 多万人。 李自成规定了严明的军纪,不许妄杀一人,不得侵占民房,严禁抢掠, 还向贫苦民众发放钱粮。起义军英勇作战,纵横于河南、湖广等 10 余省。 1644 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顺。接着,李自成挥师北上,直抵北京。 1644年4月,百万大军在李自成的统一指挥下,对北京城发起猛烈进攻, 不到两天就攻进城内,明朝末帝崇祯在绝望中自缢。统治长达276年的明王朝,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了。

    材料研读
    当时流行这样的歌谣:“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 “朝求升,暮求合,近来贫汉难存活。早早开门拜闯王,管叫大小都欢悦。”
     想一想:广大民众为什么欢迎和拥护李自成的起义军?

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
    明朝后期,活动于我国东北地区的女真族不断发展壮大。 1616 年,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政权,国号大金,史称后金。 努尔哈赤率军与明朝交战,接连取胜,使明朝的北部受到严重威胁。 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继位,继续进攻明朝。1635 年,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 次年,改国号为清
    明朝灭亡以后,正当李自成力图推进全国统一的时候, 驻守重镇山海关的明军将领吴三桂降清,引清军入关,并与清军联合夹击李自成的军队。 李自成在山海关交战失利,退回北京,随即离京西行,转战各地,最后失败。

    这是清初的皇宫,建成于1636年,有 300多间房屋。 在国内现存的皇宫建筑中,它的规模仅次于北京故宫。

    知识拓展: 八旗制度
    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的过程中,建立了八旗制度, 把所属人员编为八个旗,将生产、行政、军事三种功能结合在一起,实行“兵民合一”, 军政一体,旗人“出则为兵,入则为民”,大大提高了战斗力,推动了满族社会经济发展。 清朝建立对全国的统治以后,旗人享有政治、军事和经济上的许多特权。 直到清朝后期,旗人还享受官俸,但他们早已没有了当年的勇猛善战, 而是养尊处优,败落无能。后来,人们还把享有特权而又不务正业的人称作“八旗子弟”

返回前一页   ▲ 返回顶部